虎母无犬女,该喜还是悲?
1.
照镜子时,我最讨厌你
好友D跟我说了一件她老公的趣事:
晚饭时她老公和公公因为一件事各执己见,差点吵了起来。晚上睡下后她老公就语气愤慨地吐槽了一大堆公公的毛病,什么性格倔强啊,不听劝啊,爱面子啊,情绪容易激动啊等等。
她听了半天,突然觉得特好笑,因为她老公口中公公的那些所谓“毛病”,其实她老公身上也全都有,但他却不自知。
她当时就笑出了声,问老公,
“你觉得咱们儿子长大后会怎么说你的毛病?”
她老公脱口而出,
“还能有啥好评价,肯定就像他现在看我的眼神那样,全是嫌弃,觉得我专制又烦人。”
她没再说话,留给老公一些自己回味的时间。
沉默了好一阵,老公问她,
“你看,我觉得我爸有这些问题,咱们儿子又觉得我也有这些问题,那怎么好像这些毛病是在代代遗传?而且怎么做儿子的似乎都不觉得自己有这些问题呢?”
她扑哧笑了,捏了捏老公的手,表示同意和支持。
是啊,我们都不知不觉地学着父母的样子长大,却还拒绝承认这一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个女性来访者,因为跟母亲的关系紧张,非常苦恼,她说 ,“有一天照镜子的时候,我好像在镜子里看到的是我妈,那一刻我就特别讨厌自己。我明明讨厌她,可我为什么这么像她?”

2.
坐着像你,站着像你,走路说话都像你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被编剧写入影视作品的也比比皆是。
热播剧《安家》中,孙俪饰演的售房店长房似锦的一段身世背景。起初还觉得,她真是取了一个天生适合这个职业的名字。
但当她的母亲潘贵雨出现,叫嚣着“不给一百万,看我怎么弄死你”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她叫“四井”,家庭角色是一家六口人的“ATM机”。
出生的时候,已经生了三个女儿的父母就盼着能是一个儿子,结果还是女儿,所以狠心的母亲就抱着她要往井里扔。要不是爷爷及时赶到,就差点溺死了。之后的日子,吃不饱饭不让念书,受气挨打是家常便饭,工作后还被家里各种榨取,被迫成为“扶弟魔”。
只是,就算房似锦恨得牙痒痒,谈及母亲就直呼姓名,也无法逃脱她和母亲终究相似的事实,眼尖的网友早就发现了编剧和演员的细心——母女二人眼神表情相似,强势言行雷同,甚至连坐姿都是如出一辙。
这不免让我们想起,苏明玉像赵美兰的魂影一般,指着苏大强骂“窝囊废”的情景。
可为什么那么讨厌一个人,还会学她?
3.
“像爸妈”这件事,为什么很糟糕
·当我发现我像你,我感到绝望
我的来访者当中,有很多人都曾提到,一想到要像父母那样过一生,就觉得未来没什么值得期待的了。不论他们的父母是否优秀或者成功,在他们眼中,都是失败的一生。如果自己因为有着一些跟他们类似的特质,就要去过那样的人生,真不知道该有多绝望。
·当我发现我像你,我感到愤怒
“最讨厌别人说,‘你真像你爸妈’”。
一位不到二十岁的来访者咬牙切齿地跟我讲出这句话。不了解背景的人,还以为他们之间有多大仇多大怨。
“他们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吗?他们值得我学吗?”
像,似乎在很大意义上代表了接纳和欣赏,而这,让他们感到深深的愤怒。
·当我发现我像你,我感到羞愧
“不知道他们自己怎么样,我都替他们臊得慌。满脑子都是自己的那一本小账,眼界成天就停留在一亩三分地上。”
这位来访者,为自己在职场中的小肚鸡肠而懊恼,但她认为,最让她羞愧的是,这一点正是从父母那学来的。
4.
为什么我成了你的“复印件”
·复印,发生在出生后的第一秒
习性学的创始人洛伦兹,在小鹅出壳后大约15小时以内,把它们放在自己身边,他本人模仿双臂展开、摇晃等走姿,这些小家伙们居然就把他当成了母亲,时常跟在他后面,与他亲近,寻求庇护,反而不怎么理会鹅妈妈和其他小鹅。
这是一种迅速而牢固的依恋特性,洛伦兹把这种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一旦错过,几乎不能弥补,一旦发生,几乎不可逆。
这一点,对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敏感期”概念有着极大的启示,比如狼孩因为错过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那后期再去训练和启发,是非常困难的。
而父母恰恰存在于我们出生后的几乎每一个敏感期、关键期中,哪怕他们的表现极不完美,我们也不能轻易错过,更何况彼时我们根本没有甄别能力。因为要不要去“复印”,并不是一种完全自主的选择。
·起初只是模仿,后来就变成了习惯
按照班杜拉的说法,孩子们的学习分为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在向家长学习这个间接经验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会先注意、观察榜样(父母)的行为,然后记住这个行为,经过多次练习,最后在出现适当的动机时把它再一次表现出来。
起初,孩子们只是模仿父母的表情、音调、手势、坐姿等,然后用心记住这些行为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用到,再后来经过反复强化,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代表着内心情绪反应以及态度观点的习惯。
《安家》中房家三女儿抱着胳膊肘戳人的样子,以及房似锦靠着椅子把两只胳膊耷拉在椅背上的样子,都与其母亲极其相似。因为在她们还未完全懂得这个行为代表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这个行为。
只是,行为不仅仅是单个行为,终究会变成一系列行为模式,然后成为我们留在外面的个人行为风格。所以四个女儿都像房母一样,有点不可一世又不好接近。
·孩子们只会用他们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世界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老师打电话告诉家长说,孩子在学校打了同学,愤怒的父母就冲到学校去,把孩子打了一顿,逼迫他去给被打的孩子道歉。表面看着没什么问题,是父母下了狠心“教育”了自家孩子对不对?
但其实这个逻辑是非常错误的。
在孩子的认知中,有错就该被打,打了也不用道歉,为什么自己做错事可以被父母打,同学做错事就不能被自己打?
被打的孩子会学会打人,被吆喝的孩子会学会吆喝别人。当父母习惯了用命令口吻跟孩子讲话时,孩子自然就会冲着比他幼小或者气势上比他弱的人颐指气使。
因为他们就是这么被对待的,他们学到的交际规则就是这样。
5.
不羞不恼,我像你,但我不是你
房似锦的确很多行为上、性格上与房母相似,但这不代表她就是房母,也不代表她会再次重复去过房母的人生。
房母强势而凌厉,但都用在了逼迫、威胁女儿拿出钱来解决家里的各种问题上;
房似锦同样也很强势,这一点让她在空降新店时与他人很有距离感,甚至都引起了屏幕外观众的反感和质疑。但我们逐渐看到,她更多把强势用在了完成工作任务中,这让她显得果决而又勇敢,那是一种把人生握在自己手中的力量感,同时她又用强势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比如面对来讹钱的车老板的手下,打碎一个啤酒瓶用来自救,有恐惧却不屈从。面对徐姑姑的感情,再强势也难掩一颗真心,不自觉地流露出难得的温柔。最重要的是,她的强势让她懂得,不惧他人目光,争取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正如剧情的发展,她终将拥有自己的爱情和自性自在的、不一样的生活。
因为她较之房母有了太多超越,所以,命运有雷同,结局会不同。
也就像朋友D的老公,尽管还是会容易情绪化,看着也有点倔强,但在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上能够坚持己见、持续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对妻子也是尊重与爱护兼而有之。所以,他有着自己幸福的人生和事业。
他们像自己的父亲母亲,却不会是继续过父亲母亲那样的人生。
6.
孩子真正要学会的,是怎么做自己
·别撑着去做完美的父母
父母们从来都没想着要把缺点教给孩子,也从来不会想让孩子重复去过自己有缺点的生活。
所以他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尽全力去做一个完美的父母。
职场失败了,他们不能带着悲伤和抑郁回家,因为好像完美的父母不该是这样弱小的人;夫妻间起冲突了,咬着牙也要把想说的话咽回去,因为完美的父母不该当着孩子的面去攻击配偶。但其实,父母既是榜样,也是活教材,孩子需要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如何有效处理冲突、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不如意,而不是以为世界上只有干净和美好。
一直表现优点,只要哪怕偶尔一个缺点冒出来,那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也会立马学起来,还会因为新鲜而学得更快。所以就做个活生生的人吧,有笑有泪才会给孩子创造一个立体的世界。
·别逼着去做完美的孩子
父母不是全能王,孩子当然也不是。
事实上,我们的优点和缺点总是相辅相成的,比如那个略显拖沓的孩子,就相对耐心细致,那个大大咧咧丢三落四的孩子,就相对开朗活泼。
我们没法强迫一个多血质的孩子去耐心地坐下来画一下午的画,但他却可以在社交场合中瞬间成为耀眼的明星。
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人,就是既不能认同自己的优点,同时又不能接受自己的缺点的人。
·一起学着从不足中生出力量
父母给孩子最完美的爱,也许就是跟孩子一起面对真实,一起从不足中生出力量。
如果可以给孩子传递自己从不足中成长的经验,告诉孩子怎么去面对缺点,又或者哪怕仅仅是告诉孩子怎么寻求帮助,那么孩子面对父母时那些怨愤,就可能会减轻许多。
像不像父母并不是关键,会不会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