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惨莫过于:一生,都没为自己好好活过
最近,呆在老家上网课表妹跟我吐槽说,她爸妈连她出门穿什么都要管。
她的穿衣风格比较嘻哈,内搭的卫衣比外套长,肥大的裤管拖到地面。
在妈妈眼里,孩子的言行要跟着普世标准来,不能比正常水平偏离太多。
就连穿衣服这么一件平常不过的事情,也要遵循在大众的审美标准,女孩子就应该穿出淑女范,标新立异会让别人看笑话。
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为“别人的标准”而活。
在二十世纪,英国精神分析师和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过关于“真假自我”的心理学理论。
在一些家庭里,可能夫妻容易争吵,或者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孩子为了获取更多的关爱,就会改变自己去迎合大人。
于是有些人,从儿童时期起,就一直按照别人期待中的模样去成长——
他们过早地学会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他人,这导致他们真实自我没有发展起来,而不得不构建出“虚假自我”面对世界。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要求自己必须符合某一项“外在指标”,而忽略了对真实自我的关注。
在求学时期,我要遵循着好学生的言行规范,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
可如果有一天,脑海里原本画好的蓝图模板不见了的话,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两年前,我和恋爱6年并且已经订婚的男友分手, 同时也离开了那座生活了6年多的城市,
我才发现,我对自己的人生,根本没有所谓的“规划”。
学生时期,身边所有人都告诉我,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学校。
原本我以为,生活会循着这个轨迹,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但恋爱长跑失败,这个突然的变动,打乱了我的节奏,让我一下子就陷入了虚无里。
有“嗜考症”的孩子会追求成绩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会因为拿到高分成绩单而感到兴奋;而考得稍微差点时,便会拼命惩罚自己。
“嗜考症”的危险之处在于,孩子成绩将作为他生活中的唯一支柱,这个支柱一旦坍塌,他就有可能会因承受不了,而患上偏执型人格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有些人虽然不至于“嗜考症”这么严重,但他们从小就被灌输,当下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
以至于到了大学,他们突然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干什么了。
于是他们在大学里开始逃课、泡吧、打游戏,把人生这最宝贵的四年肆意挥霍。
因为他们一味追求外在单一的目标,并且把自我价值感全部押在上面,当这个目标不再存在时,便会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进而产生虚无感,甚至抑郁感。
在把控不住外在的变化,而陷入茫然的虚无时,有些人为了驱逐这种虚无感,会拼命追求外在的肯定,希望借此找到意义。
阿紫是我大学的师姐,在学校时她是学生会的外联部部长,人美又能干,当时我们一众师弟师妹都是用仰望的眼神看她。
她现在从事的行业也完全跟自己的理想与兴趣相符,在公司也做到了小管理层的,怎么看都是人生赢家的范。
在生活中,唯一能让她感到开心的,既不是工作成绩,也不是经济收入,而是被人追求。
当有人对她主动她示好,主动献殷勤时,她就会觉得自己充满吸引力。
一直以来,她都通过被人追求的方式,来认可自己的魅力。
所以她需要靠“被追求”,来确认这种“有人要我”的感觉,来证明自己是不会被抛弃的。
但如果对方的反应不如她的预期,她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
只是这种快乐是短暂的满足,填补不了自己内心的空洞。
就像刷小视频时,总觉得下一条会刷到更好看的内容,所以不肯停不下。
阿紫不断认识新的追求者,不断想确认自己被爱,值得爱。
但是确立恋爱关系以后,她又很难拒绝新的追求者的暧昧,因为这是她得到肯定的方式。
由于不断追逐外在的肯定,但又无法做到真正从内心深处肯定自己,她总是很难真正地去投入一段关系,也很难去享受自己生活。
当一个人需要靠外界的评价来肯定自己时,他总会对外界的变化过分敏感和过分关注。
而当一个人有真实且健康的自我时,他才可以做到处变不惊。
而有的人却能很好地区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卑不亢。
在我上一家公司里,每次轮到同事小英发稿子时,她都会很焦虑。
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数据,都在牵动她的神经。
她把工作表现完全等同于个人价值,工作成果稍不如意,就像整个人都被否定,无法客观地去看待工作成果。
当时公司让他负责一个新栏目,并给了他很多资源,但是市场数据并不如预期。
可小鸣不会因此不安,只是冷静地和老板重新总结、商议、定制新的方案。
他始终相信栏目的价值与团队的输出能力,数据不好就及时总结和调整。
他们两人的区别在于,是否依赖工作成果来判定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内在价值感稳定的人,不会轻易因为外界的结果而否定自己,处事也就更加自信和从容。
而内在价值不稳定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很依赖,即使得到了好的评价,他们也容易在充满变动的外界评价中耗尽自己。
自我越不稳定的人,越无法自发地肯定自己价值,于是就越向外求。
这样一来,便会一直活在别人的审视中,久而久之,就成了外在标准的傀儡。
首先要先找回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慢慢找到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
比如我会问自己:“这样做究竟有没有用”,“下一步怎么做才会更好”。
很多人所谓的“追问”,都只是为了找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来解决目前的困境,并没有真正关心到自己内心的感受。
当我们把焦点放回到内心感受时,我们才是真正有血有肉的。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就先做那些你擅长的事情。
你能做得好的,一定是你厉害的地方,也是你身上的闪光点。
你比较好动,小时候喜欢爬上爬下,那你可以在业余时间去学学攀岩。
又或者你喜欢养花,那么每天悉心照料把花养好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如果你只是喜欢玩游戏,那也没关系,你可以给自己规划一个娱乐时间好好玩游戏。现在电子竞技也是一门新兴行业。
总之,找到你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快乐的小事情,然后花点时间把它做好。
在对喜欢的事物的实践中,你可以慢慢发现自己,超越自己。
武志红老师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分为内部评价系统和外部评价系统。
他们更重视内心的感觉,做事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在作为孩子的时候,他们为了活下去,过早地学会迎合外界的需求,压抑自己的感受。
如果要找回内在的动力,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尝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或者是找一个包容性强的咨询师,在咨询中暴露真实的自己。
当真实的自己能被一个有爱的环境接纳时,你也会由衷地感受到“我很好”。
有过几次深刻的“我很好”的体验之后,你就会慢慢从自己的内心找到动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