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余欢水》最新大结局,暴露交友潜规则:劝你

 (接上篇。。。)
 

b.  远离那些缺乏界限感的朋友

 

有小伙伴会说:“人家拉下面子来借钱,肯定是走投无路了才来麻烦自己的。更何况人家找自己借钱是对自己的信任,不好不借。”

 

很遗憾,不是每一个朋友都有界限感。

 

一位前同事,每个月到了8号,都会向我借300块钱,应急还花呗,借了半年之久。

 

最后我发现,她是预设好了最后一道防线:我的300块钱。

 

其实她每个月工资1万多,也没有什么危难,精打细算是不会欠债的。

 

知道自己成了别人的免息小金库,我感觉自己被骗了。终于,我拒绝了她的借钱。

 

不能别人一张嘴,你就认倒霉。建立界限感,首先要自己亮出态度来。

 

 

别人没你以为的脆弱

 

刚刚大学毕业的妹妹,借钱给别人钱的时候,豪气干云,差点以为她有几个亿:

 

“人家跟我借,我就要借啊!有两次,我都是从自己的借呗上借出来钱,转给人家。”

 

“那个学长在我大一的时候特别照顾我。所以昨天他跟我借1000块钱的时候,我都直接没有问原因,直接把钱转了过去。”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自己欠的借呗还有几千块钱没还清,急着充当陈近南做什么!

 

我很能理解妹妹为啥会这样做,因为她把自己对“拒绝”的感受,投射在了别人身上。

 

妹妹曾经跟我借钱,被我拒绝了。

 

她说,她当时心里很难过。

 

于是,她就认为“拒绝”会给人带来伤害,所以自己也不拒绝别人。

 

其实,不敢拒绝,就是把自己内心脆弱的一面投射到了别人的身上。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别人没你想象的那么脆弱。况且你不是他唯一的指靠。

 

被拒绝,一定会难过。可是,你不能因此就打破门牙和血吞地去做债主。

 

每一个人的生存资源都是有限的。量力而行,才是对自己财务的负责。

 

 

不自量力借钱,只会让自己委屈

 

借钱时,过度牺牲会造成委屈,而委屈对关系又有极大的杀伤力。

 

一个闺蜜跟我吐槽了她爸最近是有多么可恶:

 

她爸爸一直在北京打工,给弟弟上学赚生活费。

 

她毕业之后,看不下去,拍胸脯说:“弟弟的学费,还有大四的生活费我包了!”

 

接下来的一年,闺蜜却失业了。即便如此,她依然倔强,不愿意让爸爸担忧,借钱给弟弟交生活费。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爸爸给弟弟三千块钱考驾照,整个人都崩溃了。

 

她委屈地大哭:“我为了帮爸爸,自己背着债帮弟弟交学费和生活费,现在看来,他明明有能力给弟弟出钱啊!”她委屈,她觉得自己做出了牺牲,而且是一场大家都不怎么在意的牺牲。

 

我也很心疼这个闺蜜,因为她刚毕业,不仅给弟弟交着学费生活费,自己还背着自己的助学贷款。

 

她做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帮助自己想象出来的“弱小”家人,结果换来的只是委屈。

 

委屈,只会把她和家人的距离推得越来越远——因为,人会本能地远离让自己委屈的关系。

 

正如心理咨询师吴婉莹在《关系界限》一书中说:

 

如果你一味付出,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关系往往会达到崩溃点;

让关系避免崩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崩溃点前,建立止损点。

 

允许你不借钱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为什么中国人羞于拒绝借钱?因为太多人觉得,关怀自己=自私。集体主义的逻辑是,他人的感受优选于自己的感受。

 

可是,自己需求无法满足,关系便没有意义。

 

同时,也会有人担心谈钱伤感情:“我拒绝给他借钱,他会把我拉黑吗?”

 

不借钱确实会伤一时的和气,但是,相比较能换来健康平衡的关系,忍受这种关系中的“张力”,我觉得是值得的。

 

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拒绝借钱就离开你。拒绝一次借钱不等于拒绝这段关系。

 

可持续的关系,有弹性

 

反之,不借钱就伤了和气的,金钱观不一致,也没有必要做朋友。

 

想明白之后,我给开头提到想借我6万块钱的大学同学,转过去1万,附上一段话:“明年我要换工作,交房租,所以需要预留一部分钱。只能帮助你这么些了。”

 

这段话发出去的时候,我心里舒了一口气:双方感受都考虑到的感觉,真好啊!

 

人还是要“狠”一点,“自私”一点。与其过分讨好别人,不如多爱自己一点。
 

世界和我爱着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