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欣赏末日的人,往往会活得更好(1)

 
“爱谁不如爱自己。”凌晨2点,小王给我发了一条语音。
 
听起来像极了一位饱经摧残与背叛的青年北漂,头顶星光眼含热泪点燃一根烟,嘬第一口时忽然顿悟的道理。然后小王果然说,决定要离开北京了。5月份里,他是我朋友圈中第3个离开北京的人。
 
在压力、焦虑和丧情绪中,“爱自己”已经成为一个当代年轻人的重要议题。“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对自己好点”,“要自信”...正作为“爱自己”的标准,高频率出现在各大媒体、综艺中,以及成为朋友们离开北上广的理由。
 
但“爱自己”偏偏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今天来介绍10种“爱自己”的特殊技巧,你的生活值得更美好。
 
 
“积极拖延”
 
不知从何时起,拖延早已被打上了“当代人的通病”这一标签。各种针对拖延的“时间管理法则“层出不穷。
 
但其实,拖延的本质不是时间管理,而是情绪管理。
 
你会拖延,可能是因为一想到手头的任务就会产生不安、焦虑的情绪,可能是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很困难繁琐,也可能是对任务的结果有不好的预期。
 
不论如何,拖延都确实为情绪提供了一个临时的“避风港”,能暂时忘掉手头任务所带来的焦虑感。
 
 
也有人会说,这不就耽误正事了吗?没错,所以说,真正爱自己的人会聪明地拖延,也叫积极拖延(active procrastination)。
 
对他们来说,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他们也会把任务留到最后一刻,但这种拖延是有计划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时间压力能够激发出更多的灵感、更强的专注力和更有效地行动力;积极拖延还意味着省去了做主次规划和选择的精力,因为当临近ddl时最优先考虑的肯定只有眼下的任务;这类人往往也会有更强的合作能力,因为他们深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怎样把不健康的拖延转化为“爱自己”的聪明拖延?很简单,下次你发现自己为了拖延而刷手机、刷剧时,不要慌,告诉自己这是合理的时间规划,自己会更有效地利用之后的时间冲刺。
 
 
 
“保持冷漠”
 
有个朋友最近在接受心理咨询,跟我抱怨:”我这个咨询师很专业很尽职,哪里都好,唯一的缺点是工作时间外对我太冷漠,平时微信想和ta聊聊天,爱理不理的,像变了个人。”
 
其实咨询师在非工作时间的刻意保持距离,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如果对每个来访者的生活都予以十分的关注和有求必应的回复,那么长此以往会促成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的过度信任和依赖,对于咨询师来说,不仅多了工作外的额外责任负担,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
 
人的情感和思考能力都是有限资源,但很多情况下,我们要利用这有限的资源去应对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假设你刚约好和许久未见的朋友出去玩,突然被领导临时布置了任务,这时儿子打来电话说在学校闯了祸要叫家长...一直在不同场景、不同角色中反复切换,徒耗精力而且事倍功半。
 
心理学常说一个词叫“区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就是希望你可以选择性的保持冷漠,管理生活中的身份/意识冲突——
 
信奉宗教的医生,在执医时不得不将自己的教徒身份和医生身份分离开,才能毫无顾虑地进行某些手术操作;士兵刚刚目睹了队友的阵亡,但不得不暂时将队友的死抛诸脑后,才能投入眼前的战斗;上班时认真尽责,但闭口不谈自己的私事,下班后立刻打包走人,把工作的事抛诸脑后。
 
生活中需要适当的冷漠,这也是爱自己的方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