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外表优秀, 内心自卑是种怎样的体验?

外表优秀,
内心自卑是种怎样的体验?
 
一周前,有篇文章《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刷屏。作者是省高考状元游安。她曾经走过人生的高光时刻:
 
18岁考到省高考状元。QQ空间好多人转发她的新闻。就连许久不见的朋友都说:“没想到你这么有出息。”甚至还有10万块奖学金。
 
但很快随着大学入学,她开始遭受打击,患上抑郁症。
 
和多才多艺的状元同学比起来,她认为自己是只土鳖;在周围人都风生水起地找实习,做活动,未来走向正轨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她开始觉得自己是垃圾。
 
逃避社交,每天睁着眼睛捱到凌晨4点。
 
可以看出,游安曾经陷入低自尊的心境。
 
什么叫做低自尊的状态呢?
 
在这种状态里,人会常常觉得没用,一无是处;
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成,是个失败的人;
对世界的想法是悲观的,对还没发生的事情抱有负面的预期等等。
 
总之,当处在低自尊状态的时候,人往往会用一种很残酷、冷血的态度来扎自己,数落自己。
 
根据心理学实验研究,低自尊,确实和抑郁、焦虑有着正相关的联系。
 
在生活中,或许我们不是高考状元,但是遇到的人生困境,和游安本质上是一质的:在别人眼里优秀,内心却不够自信。
 

为什么很优秀的人也会对自己不满意?
 
为什么很优秀的人也会对自己不满意?
 
第一个原因,是一贯过高的自我要求。
 
游安在她的文章里,说过她严苛的学习要求:跑操前背书,打饭排队背书,甚至刚上了回家的火车就掏出卷子开始写。
 
这种严要求促成了她的成功,同时也是她低自尊的来源。
 
心理医生Willian James是研究低自尊的先驱,他有项经典的研究:自尊水平=成功÷自我要求。
 
意思是,有了成就,自尊水平不一定高。因为过高的自我要求也会影响人的自尊水平。
 
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月薪3万,对自我要求高的人,可能本来期待值是月薪5万,他的自尊感,相比较本来期望值是月薪2.5万的人,就会低一些。
 
第二个原因来自环境的改变,人会暴露出“迟发性”自卑。
 
心理咨询师王亚南曾经在《自尊知道答案》一书中借用医学术语分析,很多以前顺风顺水的人,其实是在换到新的环境中后,才开始的“迟发性“自卑。
 
顺境时,没有人会对自己不满意。但一旦换到新的环境中,他们会觉得低自尊,“我不值得被爱”、“我没有价值”这些核心认知又会冒出来。
 
迟发性自卑,和其他自卑的状态一样,都源于消极的过往体验——外部评价极其苛刻。比如说,
 
a. 家庭压力
 
像游安的妈妈作为家庭主妇,把下半生的希望都寄托在游安身上,时常贬损她“你是年级第一吗”、“你配不上北大”。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从小背负了太多了沉重的期待,同时遭受着“你怎么这点事也做不好”“就是个窝囊废、没出息”的外部苛刻的评价。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小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其实是从外界习得的。
 
这些糟糕消极的体验,被一些孩子内化为负面的自我认知。
 
b. 同辈压力

其实游安算幸运的。北大给了她宽容和爱,可是现实中更多的人是像朱朝阳。
 
朱朝阳在剧中学习总考第一,却因为拒绝帮忙作弊被同学孤立。
 
活在不被接纳的同辈压力中,其实是相当痛苦的,容易自我怀疑,陷入低自尊。
 
c.家庭的社会经济指标
 
根据心理学研究,经济水平和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呈正相关。
 
豆瓣有一个小组叫“985废物引进计划”,这些曾经考上985学校的人自嘲为“小镇做题家”,意思是,寒窗苦读十余年,到头来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
 
在985学校,曾经发生过一件真实的事情。
 
大一,农村来的学霸,听到城市来的学霸在说游泳,便疑惑地问了一个问题:“泳衣和内衣到底有啥区别?”
 
对于这个农村来的学霸来说,她在室友用高档化妆品、穿精致的衣服,在周围的人见识广博、多才多艺的时候,很有可能陷入自卑的困境。
 
即使从学校毕业,很多人依然为家境不好而感到自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