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经常看伴侣手机,真的可能导致ta更不爱你。

自从前段时间“多人运动”事件发生后,网上流传着一句话:“没有一个女生能活着走出男朋友的手机,如果能,那就证明他有另一部手机。”

 

我有个朋友因为这回事,向我诉苦:“我刚和女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就跟她说过,我很看重隐私,我不会看她的手机,希望她也尊重我的隐私,也不要看我的手机。

 

结果前阵子出了这个事,她坚持要看我手机。如果我给她看了,我就觉得隐私被侵犯了,不给她看吧,她又觉得我不够坦诚。现在我们僵持不下,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位粉丝的困扰并不罕见。有时,在亲密关系中,一方对坦诚的要求,可能会和另一方对隐私的需求产生冲突。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真的爱一个人,一定要百分百的、彻底的坦诚吗?如何才能兼顾亲密关系中的坦诚和隐私呢?

 

01.

 

在亲密关系中,坦诚,就是爱一个人的表现吗?不一定。

 

不可否认,坦诚在亲密关系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进入亲密关系的初期,坦诚能够增进双方互相了解,也能促进关系中的信任。

 

可是,坦诚并不等于真诚。一个人可以做到完全的坦诚,有可能只是因为非常不在乎另一半的感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谈论这些事的需求,ta并不在意自己的坦诚是否有利于对方的感受和利益。

 

举例来说,当一个女生在男朋友手机中发现他前任的联系方式并质问他,男生可以坦诚地表示,自己就是觉得没必要删,所以就留着了。他做到了完全的坦诚,但他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这会导致他展现的诚实是残酷的、不体贴的,女生很难体验到亲密感。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对伴侣的感受不做考虑、不加关心,而表现出过分彻底的坦诚,这时信息接收者感受到的是对方的不体贴、不亲密、甚至是冷酷无情(LaFollette & Graham, 1986)。


 

02.

 

尽管坦诚不一定是爱一个人的表现,但是有的人仍然需要伴侣坦诚来证明对自己的爱,与此同时,ta们往往很难接受伴侣以隐私为由拒绝坦诚。

 

比如,在看手机这回事上,很多人会问,如果没什么,为什么不能看?Ta们相信,如果伴侣极力阻止自己看ta手机,反应异常,那么ta不是在维护所谓的隐私,而是有什么向ta们隐瞒的秘密。

 

有人怕自己的秘密被戳穿,而拿隐私作为借口,见多了这种行为,人们难免把隐私和秘密等同起来。需要明确的是,隐私不等于秘密,秘密会损害关系中的信任,阻碍亲密,而隐私不会;相反地,隐私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后文会从隐私的功能上详述这一点)

 

研究隐私的心理学家Darhl M. Pedersen把隐私定义为个人自主决定与谁联系、联系多少,以及联系的类型的一种边界控制过程(boundary control process)。

 

正确地理解隐私,需要强调定义中的“个人自主决定”和“边界控制”两个要素。“个人自主决定”突出了个人的自治权(personal autonomy),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手机里“没什么”,凭什么就要给别人看?如果ta不愿意,ta就有权利拒绝;ta维护自己的隐私的权利和对方提出看手机的权利是平等的。

 

“边界控制”包括有时候限制对方靠近自己、有时候鼓励对方靠近自己,以实现他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接近自我的理想程度。

 

如果他人与我们的互动过度,我们就会感到被侵犯了边界,而互动太少,我们又会觉得孤独和疏远。隐私就是在调节和他人的互动程度,以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状态。

 

心理学家Winnicott认为,对隐私的需要与婴幼儿时期独处的能力(capacity to be alone)紧密相关。当孩子内化依恋与分离的能力,能够在母亲不在场的时候独自玩耍,拥有了私人空间和思想,才会发展出真实的自我。

 

即使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仍然需要不同程度的隐私来培养和保持自我意识。我们希望在某些方面保持分离,但同时在其他方面融为一体。比如有人想保有自己的财务隐私,但愿意和伴侣共享交友情况和社交圈子。

 

因此,隐私也不代表孤立、隔离或拒绝。一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需要隐私空间,但仍然想和伴侣保持亲密,这两种需要是不冲突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