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创伤的内在世界』第六章 有关自我照护系统的精神分析理论2


罗讷•费尔本

 

费尔本(Ronald Fairbairn)提出的内在破坏者对“原欲自我”(libidinal ego)的施虐关系,是最能巧妙吻合有个脆弱“无辜”内在客体对应着残暴保护/迫害者的理论之一。费尔本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性侵害的儿童工作时,惊愕地发现这些天真无辜的儿童对于遭到侵犯感到羞耻,并因为创伤记忆让他们感到自己很“坏”而抗拒记忆。费尔本指出,这些须依靠他人的孩子之所以会觉得自己坏,原因是“要把客体变好”(1981),而这是藉由先内化客体的“坏”,再去潜抑自体与客体“坏”的意象所完成的。费尔本强调儿童的攻击性发动了这番潜抑,对我们讨论的主题颇有帮助,他的描述是:是原欲遭到挫折,引发婴儿对其原欲客体产生攻击,继而进入了矛盾状态……因为对婴儿而言,很难忍受拥有一个坏的好客体,为了纾解这种情境,他就把母亲分裂为两个客体。其后,每当母亲给他原欲满足,母亲就是“好”客体,一旦母亲无法给予原欲满足,她就是“坏”客体。“此种”矛盾一旦建立,婴儿要向母亲传达感觉时,就会陷入—种对他来说极为险峻难安的状态。若他要展露攻击,就会遭受失去好客体的威胁〔母亲会更加拒绝),若他要表现原欲需求,就会面临极为不堪的威胁,包括自身爱意被践踏的屈辱感、需求遭贬低忽视的羞愧感,〔或〕……更深刻的,整合出现裂解和心灵将亡的经验。〔在这种险峻难安的状况下〕……儿童为了不向客体表达他的原欲及攻击情感,透过运用最大量的攻击去压制最大量的原欲需求来闪避,藉此减轻原欲和攻击情感的强度,也可降低向外索求……过多的原欲就会被原欲自我接管,过量的攻击则被内在破坏者接收。儿童运用攻击来压制原欲需求的技巧,于是就转为内在破坏者攻击原欲自我。

 

这一类的内在攻击,我们在第一章Y太太和枪手、女艺术家和她梦到持斧男人的案例中都可以找到绝佳范例。根据费尔本所言,这两例中的迫害内在客体乃是个案本身攻击逆转的化身,通常这种攻击应是可以用于适应的,在此却不然,让个案徒留“假我”以及转向内在的攻击,个案用这个讨好的“假我”在世上协商各种关系。

 

费尔本重要的观点当中,其中之一是在分析情境里,目标必须放在让个案愿意冒险去释放其内化的“坏”客体,如此他们才能解除原欲贯注。阻碍通常是个案不断地“忍不住要去运用与分析师的‘好’关系,来抗拒冒这个风险”。费尔本说,他相信:若追溯所有心理病态的发展至最初起源,其实会追溯至坏客体的领域,而非超我的范围。对于所有的精神官能症与精神个案而言,若说正统的弥撒是在教堂的圣坛举行,黑弥撒便是在教堂的地下室进行。如此就非常明朗,心理治疗师其实如同驱魔师的正统后继者,不仅要“宽恕罪行”,还得“驱赶恶灵”。

 

冈崔普

 

哈利•冈崔普(Harry Guntrip)更进一步拓展费尔本的观点,他在受创个案的梦境当中,同样发现有“内在破坏者”及一个无辜“受害者”的情况(1969)。这几位分析理论家中,唯有费尔本和冈崔普运用梦境来证明受创者的内在世界。冈崔普提到,遭忽略或受创的儿童:必会认为在不友善和险恶的世界中,过于脆弱是很可怕的……若不能改变世界,至少可以试着调整自身。结果他开始害怕和憎恶自己的脆弱和依赖,此刻他便面临一项任务:要一面成长,一面难以忍受自己的不成熟。

 

冈崔普认为,这种“难以忍受自己的不成熟”会展现为“反原欲自我”,此乃儿童认同了拒绝给予依靠的“坏父母客体”所形成的内在表征。反原欲自我会“憎恶”依赖,因为这会让儿童去依赖没有耐性的父母,于是便内摄了父母形象,在内在世界中成为其“第五根支柱”。冈崔普指出,在心理治疗中出现阻抗的主因之一,就是反原欲自我:反原欲自我……会对朝他人求助的依赖之心具有敌意,也厌恶去承认自身需求。抗拒心理治疗和治疗师的种种原因当中,这种倾向是最顽强的,反原欲自我憎恶内在那位需索的小孩,也厌恶其欲向外求援的治疗师。

 

要描述反原欲自我如何对抗突然涌现的依赖性时,冈崔普引述了某位女个案的梦,梦中有攻击性的角色,令人想起Y太太和枪手那一类的梦境。

 

我是个小女孩,站在大房间的门边,怕得不断发抖。我看到你在里头,心想:“如果我可以到他身边,我就安全了。”我跑进房间,但有个女孩大步迎来,把我推回门边。

 

​冈崔普继续写道:大约两年后,个案对我更信任了,她又作了同一个梦。这一回她已经来到只差一吋就能碰到我的地方,可是另一个女孩又凭空出现,狠狠地掌掴她,再度把她赶走。

 

费尔本和冈崔普两人都只注重内在破坏者或反原欲自我的恶行,并将退行的或具原欲需求的自我视为其无辜的受害者。从荣格学派的立场,我们会质疑这流于单方面,尤其在冈崔普的论点当中,只看见反原欲自我的憎恨与暴力面向,而作为受害者的“自体失落的心”则全然善良无辜。不过我们从先前提到的几个案例中看到,古老防御系统的暴行虽说有可能会失手,变成只是残暴地攻击心灵,但似乎仍另有目的和意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