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五章 分离与个体化10


个体化的达成常常和形成恒定之客体影像的能力携手并进。自体恒久性(self constancy)开始融合了起来。因为现在孩童晓得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所以即使是受到小挫折,也还可以继续他正在做的事。

 

在面对挫折时,仍能记起美好事物的能力之中,时间感及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地成熟。孩童现在会说,明天或等一下他们可以见到阿姨、叔叔或其他喜欢的人。这种逐渐增强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做为一个人的观念,是个体化发展中的一个迹象,这个概念指的是作为一个在时间、空间和人际状况中连续的统合个体。

 

和其它所有的生命阶段一样,孩童在这个阶段中并没有完全脱离他们过去的挣扎。他们时常继续不经意地流露出对个体化的怀疑,他们会在超出能力范围外的领域上太过坚持自主性(autonomy)。例如:一个小男孩要求被允许自己把皮箱拿出车外,虽然他提不动它;抗拒和暴躁的脾气也多少会以一定的程度持续着;挣扎着要控制肠胃道有时也代表一种重申身体分离性(bodily separateness)的需要。

 

父母的重要性在此时开始稍微地减少。孩童现在可以相当安心地去上幼儿园,而不会被失去母亲或失去个体性所淹没。父亲显然是越来越重要,可以看到他越来越投入孩子的游戏中。

 

客体恒久性和个体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没有在生命的早期里结束。有关学习人际关系里作为分离客体的自己是谁的课题,紧接着必须要从重要之伊底帕斯冲突的角度来克服。之后在潜伏期(latency)、青春期( adolescence),尤其在成人早期离家的时候,这些课题都必须要再一次得到修正。为了得到进一步的解决,分离与认同的课题会在之后的生命历程里再度出现:在我们结婚时;我们有小孩时;或是当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成长过程的转换中时;当我们离开原来的工作,换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或是当我们搬到一个新城市里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离开我们去开展自己的生涯时;当我们生病时;当我们准备退休时;当我们面对失去配偶或其它所爱的人的时候;以及当我们开始预备自己的死亡的时候。如果幸运的话,我们会花上一辈子在发展一个逐渐复杂而统合的观念去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种认同感可以自由地随着我们自己的情感和环境而有更大的摆荡。

 

在本章中我已经说明了孩童如何发展出一种逐渐增强的分离感和个体统整感。虽然我也承认其他作品的重要性,但我主要还是把焦点放在Mahler 和她的伙伴在《人类婴儿之心理诞生》中所做的观察。她的研究事实上对每一个美国的客体关系理论来说都有绝对的重要性。Kaplan的书《单一与分离》是有关人格发展的另一种报告,主要也还是受到Mahler 研究的启发。

在自闭阶段期间(0-2个月),客体是不相干的:孩童似乎还保留在一个心理的壳里。当孩童建立起初步的自体感和客体感,母亲与孩童便开始形成共生阶段(2-6个月)二元整体的两极。逐渐从母体分化出来以后,就进入分离-个体化阶段以及它的几个次阶段:分化、实践和复合。在孵化次阶段期间(6-10个月)孩童越来越能察觉每亲是一个分离的个体。很快地,一直增强的运动和认知技巧似乎使得孩童陶醉在他自己的好本事里,他跑离开母亲,好像世界都是他的一样。这个次阶段被称为实践(10-16个月)逐渐增强的对自己分离与无助的觉察宣告了复合次阶段(16-24个月)的来临。孩童往复的移动、分离而又回返、要求而又依赖。当复合的课题解决以后,孩童便展现出一种增强了的信念,认为母亲虽然有时不在,但爱一直都在。这种维持以满足为主但也有挫折的母亲影像之能力被称为感情性客体恒久性(emotional lbject constancy,24-36个月)。孩童就在这样越来越稳定的客体感之中发展出更稳定、更复杂的个体感。

这些对婴儿期阶段和次阶段的观察和我们在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疗里所见到的促成成长与改变的一组内心与人际机转相符合。这些心理机转是下一章中要讨论的主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