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六章 心理机转17


对于在投射认同中,到底谁对谁做了什么的想法导致了许多对这个概念的争论。许多作者,如Klein,Bion,Kernberg,Ogden,Grotstein,Rosenfeld,Spillius与Hamilton都发现这个概念相当有用。其它作者如Meissner则偏好将投射认同分成投射与内射。Spillius与Grotstein认为所有投射都相同于投射认同。Kemberg则把投射与投射认同分开。

 

对于区分投射认同与投射的人来说,在纯粹的投射中,不想要的自体部分被经验成是完全外来的。在投射认同中,被否认的自体同时被经验成是自体的一部分。例如,一位把他自己的破坏性投射到阴谋者身上的妄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不会感受到自己的恨意。他通常会觉得自己是完全无辜的。另一方面,一位有投射认同的边缘型人格的患者,会觉得他的朋友对他生气并同时对于朋友对他生气一事感到愤怒。因此,在投射认同,有时会感受到被投射出去的自体是属于自己的。

 

Kernberg(1986)认为投射是比投射认同更成熟的机转。他相信在投射认同里,自体他体界限模糊以及激起客体强烈情绪是更接近共生状态而非较分化的状态。然后,以Kernberg的看法,投射相对地意味着更大的自体他体分化。

 

我持有的看法和Kernberg不同,我认为投射认同是比纯粹的投射更成熟的机转。这是基于理论与临床考量所说的。从理论的观点,投射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认为自体的一部分在别人身上而丝毫没有察觉到它也是自体的一部分。在投射认同中,对自体某个部分的否定无法完全克服一种逐渐清晰的感觉,也就是感到这不想要的部分仍然是自体的一部分。这种自体他体的朦胧状态代表着部分自体与部分客体经验正在逐渐地发展分化与整合。它与复合阶段里过渡性客体的形成有关,这个部分会在本章下一节讨论。

 

在临床经验中,纯粹的投射比较会在精神分裂与妄想性精神病的患者发现,而他们比边缘型患者来得更未分化。另一方面,边缘型患者比较常使用投射认同,而非纯粹的投射,同时他们比精神病患者更能够维持一般的现实感。既然比较分化与整合的患者使用投射认同,这种机制似乎就是比较成熟的。不过,这一点仍然有争议。

 

Ogden更进一步澄清投射认同,他讨论这个现象的人际后面与精神内在层面。精神内在过程发生在患者的幻想中,和本章开始所定义的一致。主角经验到客体身上所感受到的是自体的一部分,然后试着去控制客体中自体的部分。人际过程与精神内在现象是相对应的。可是,在这儿必须涉及另外一个人。在心理治疗情境中,患者如此隐微的行为激起治疗者某些情绪。这位同理合调的(empathically attuned)治疗者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感觉与行为如此地不寻常。患者着实地激起治疗者的情绪。就如Kemberg、Grinberg与其它人所曾经指出的,治疗者的这类感觉提供了与患者最深厚及最困扰的情绪有关的重要讯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