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之间』第八章 精神分裂症5
一小部分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个案在神经生理上具有潜在的无损的整合性自我功能。这些个案自体他体混淆可以回溯至最初时母亲——孩童的关系。这种问题可能会在成人经历分离或失落时重新被挑起。
一个活泼的精神分裂女性,J.W.,在高中毕业后搬到离家一百里的大学城时开始发病。当她还是小孩时,她就不容易和母亲形成安全的共生。在她出世后不久的一场车祸中,他父亲死了,而母亲受了重伤。个案当时丝毫没有受伤。她母亲因为伤势的关系,有好几个月无法抱她,但她仍然坚持不要人帮忙照顾小孩,虽然保险的给付足以供她请一个褓姆。她母亲,可能也在那场车祸中受到了一些脑伤,宣称自己有能力读出女儿的心声。当她慢慢长大时,她母亲告诉她,她的感觉是什么、怎么穿衣服,甚至还包括该坐在哪里。她母亲常常把她留在家里不让她上学,但又要求她静静坐着好几个小时。这种侵入型的亲密但同时又拒绝的奇怪组合,可能促使她终于在将近廿岁的时候发作共生式精神病。
这个个案在构造上拥有足够的天赋来对她怪异的家庭作出反应,她只要一得到同意一定会去上学并且拼命地念书。她在学校里没有密友,但却变成几个老师喜爱的学生。当她离开熟悉的老师和母亲并且发现自己在一个不属于她的校园里时,她对亲密的渴望和害怕引发了她古老的共生愿望和害怕。她建立起一个妄想的人物,那人会近乎完美地照顾她,不然就是会为了琐事威胁她.为了要赶走因为被抛弃而带来的空虚,她强迫地手淫。
J.W.是一个聪明的女性,在认知和视觉——空间测验中没有任何大脑功能异常的症候。她是极少数有办法只借着和某人谈话来克服长达两年之久的精神病症状的个案,而谈到的内容主要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学习发现她是谁。
这种共生的渴望是精神分裂症个案的特点,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精神分裂症。Searles(1959)不断地在个案的核心中发现共生的渴望。他相信这些问题通常来自早年父母孩童间关系的破裂。最近,研究者发现个案的整合性自我功能先天异常,会导致父母孩童间关系的破裂,至少这和异常的关系影响到自我功能一样的常见。
在精神分裂症中,共生的执着和自体他体界限的混淆都主宰了思考。因此,在客体关系的系谱中,精神分裂症被放在发展的共生阶段上。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