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十三章 技巧中的治疗、关系3


二、 技巧中的治疗关系 :临床案例

 

P.H.,一位三十四岁女性,在劳累一天、精疲力尽后来接受心理治疗。她在一家大型国际贸易公司从事一份相当吃力的工作,她是个单亲妈妈而且自己觉得不由自主地过度娇纵她的五岁男孩。在某次治疗中,她显得特别疲惫。

 

她一开始便提起自己有多么焦虑、压迫和急切。她觉得自己是如此的烦躁而害怕自己快要精神病发作——或许她需要住院,她想放弃一切让别人来照顾她。“我很沮丧,我希望你能对我多说一点,”她说道。

 

“你很难安抚自己,你希望有人可以对你说话来安抚你。你曾经说过,在小时候,被期待是个理性、负责的小女孩。或许是因为没办法安抚自己而造成你睡不好。你今天看起来很累”

 

借着诠释,患者希望治疗者中断治疗步骤以满足患者要治疗者安慰她的期望,治疗者确实也提供了安抚患者的功能,这时候患者自己做不到,他以一个真实个人的角度对她说话。接着,她会把这种诠释当成是养育,关心与抱持,而不是当成一种专业的中立技巧。不可能做到诠释这些要求而不同时满足它们。不说话就不会有任何作用。这可能表示治疗者固执且过度关心规则,这部分终究会被患者内化成经验的一部分。这时候,治疗者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个真实、外在的客体。治疗者可以选择满足或是挫伤患者希望治疗者说话的期望,两者都是真实的行动。随着治疗的进行,在技巧中会隐藏着更多的个人关系元素。

 

P.H.继续说,“哦,我也有这样的困扰,没错,不过昨天睡不着的是我儿子。我没办法让他入睡。他一直叫醒我。我气疯了然后对他大吼,并送他回床上去,可是他继续哭着说他被恶梦吓坏了。我觉得好内疚。后来,我想如果让他睡我旁边会好一点。我知道我不应该这么做。每个人都告诉我,只要几个晚上他就会习惯睡自己的床,但是他没有。我该怎么办呢?”

   

“我不太确定你为什么要我给你建议,在你让我知道你不会理会别人给你的建议之后。”

 

“我不知道。那你觉得呢?”她相当试探性地问道。

 

“或许,你希望我以给你建议的方式来表达对你的关心。你希望我对你破例,好让你不会觉得孤独,正如你的孩子对你所要求的一样。当我让你自己独自处理时,你变得激动且更大声地抗议说你做不到。”

 

此处。治疗者不倾向给患者她所要求的建议。他仍然持续诠释患者对他的反应,但是不给她建议。作为一个她生活中真实,外在的照顾者,他提供一个示范,教她如何不对孩子的要求让步。治疗者的角色是协助她成熟。他提供的是这种外在的双亲功能,不管治疗者是否这么认为。在这个治疗时段与下一次治疗时段里,治疗关系中的这种元素变得更为清楚。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