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爱心理丨请留心“考后综合症状”
伴随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2019年高考结束了,对于高考生们来说,也是新生活的开始。
呐喊、撕书、拍合影,吃饭、睡觉、打游戏等活动已成为众多考生庆祝考试结束,尽情宣泄情绪的方法。
然而,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狂欢过后(也就是考试后的两周)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不少考生都在不同程度地出现“考后综合症状”,如何平稳度过“后高考时代”,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是考生和家长需要关注的问题。

“考后综合症状”是指从高考结束到成绩公布的这段时间,考生因压力过大或过于放松,而出现失落、悲观、焦虑、抑郁、自闭、内疚等情绪。
首先,家长要“保持重视,积极关注”。
家长要及时关注考生的心理动态,提醒孩子要适度放松,同时多运动,使身体机能调整到平时状态;家长自己以身作则,能够平静理性地对待高考,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鼓励孩子将焦虑情绪表达出来;引导孩子锻炼做家务、洗衣服等基本生活技能,多参加社会活动提高社交能力,以顺利走入大学校园,走向社会。
其次,考生要“接纳焦虑,与之共舞”。
要“面对”自己当下的状态,不可通过放纵来逃避。从高考结束到公布成绩这段时间,未来对于考生来说完全未知,奋斗目标也不明确,所以这种不确定和无控制感所引起的焦虑是正常的。
要“品味”当下的生理、情绪反应和想法,静静感受这一生命阶段难得的体验。
对于高考这件事,要重新“赋意”,可从时间、空间、人际方面来扩大心理空间,避免掉入负性思维的陷阱不能自拔。比如,从时间维度上,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确实是到目前为止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但放在整个人生轴线上,它也只能算是大事之一。
“放下”即寻找自己的价值观,将焦虑放在与其一致的方向上。考生可以透过表面的焦虑来问自己:这代表我重视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让我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长?
同学们要学会接纳,学会带着焦虑生活,为日后漫漫人生征程中应对挫折或困难做好心理调适技能储备。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