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心理的创伤永远不会消失——遗忘

每一位来打电话的人,都藏着一段无法用时间跨越的哀伤。

一位少年拿起电话,他打给了自己的父亲,他在电话那头质问他:

“为什么您要死,为什么是父亲您?为什么不是我?我无法忘记这一切。”

“为什么只有我,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只有我和周围的人不一样......”


他的双肩微微颤抖,声音哽咽,五年过去了,他依旧无法走出悲伤。他只有在母亲的身边,才会换上满不在乎的面孔,在妈妈询问他是否难过时,像个小男子汉一样说自己不难过。


其实他不是不难过了,懂事的他只是不希望自己的情绪影响到母亲罢了。“妈妈过得很艰难,你不在身边,她较痛苦。”少年对着电话那头的爸爸说。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电话上我说得很严厉。一定要回来,一点要早点回来。”


老爷爷言行激动的对记者说:“我是不会死心的!再过多少年也不会死心!”

说完,他的眼睛已经充满了泪水。


1969年,瑞士精神科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论死亡与临终中》阐述了悲哀的五步骤模型:否认、愤怒、谈判、绝望、接受。它使死亡成为正常的谈论话题,但这也无意中让人们觉得: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悲哀。

 

然而,失去所带来的创伤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束时刻。悲伤和痛苦并不总能轻易的离开。

很多人在面临亲人的离去时,都会立即调动起防御机制,较常见的反应就是“回避”和“否认现实”,就像无法走出痛苦的少年和那个矢口否认亲人离去的老爷爷一样。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刻意的避免去体会和表达因亲人离世所带来的悲伤情绪,看似接受了现实,处理好了各种情绪,但事实上,它们总会不经意的从我们的生活空隙里冒出来。

心灵的创伤永远不会消失殆尽,也许它会有变化,有时随着时间可以逐渐淡化,但它永不可能完全消失。

 

当我们试图抵制心理创伤,不让自己感受到其全部的影响时,我们迫使自己脱离了事实。

对待心理创伤,较健康的方法是直面接近它,而不是试图去逃避,强迫恢复正常只会适得其反。


风的电话就像是一个倾诉的出口,通过电话的一端,无止无尽的悲伤被倾倒出去,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接纳内心的悲伤,与无法再次回应的亲人们聊天、说话、告别。

经历丧失,那是生命中较深沉难解的痛。

 

也许我们真的不必强迫自己向前走,假装稳重成熟的样子。也许只有正视接纳自己的悲伤,抚慰自己内心里的脆弱,接受自己的不洒脱,我们才能有可能去跨越它。

心理创伤是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是活生生的人。

 

一位失去丈夫的妻子对着记者说:“我知道我不应该再悲伤,我知道应该享受生活。”

但其实,只有把悲伤说出来,伤感才能落地,无论时间过去了多久,我们都可以选择去倾诉去释放自己。


有“风的电话”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仍有机会直面自己的内心,释放内心深处里那些思念和哀伤。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把巨大的悲伤深埋心底,在每个毫无防备的时候直击内心。

东野奎吾说:"人的心,如果有一个破洞,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从这个破洞漏掉。那些破洞里的声音,渴望被听到。"

 

希望每一个曾经失去的人都能够接纳自己的失去,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风的电话”,允许自己悲伤,允许自己的脆弱,允许自己去思念,被铭记的人们,没有真正意义的离开我们,Ta们依旧在我们身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