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你为什么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惩罚父母,你不痛

接上篇...


3.越早中断控制,越早获得自由

先生的自我攻击,在于他摆脱不了父母的纠缠,在父母的磁场里,他只能做一个被控制的孩子。但一旦摆脱了那个磁场,他豁然发现,爱,也可以不控制,爱,也可以不痛苦。

 

此后很多次,每当回忆起当初的决定,他总是欢快地说:幸好当时没跪下去求着他们留下,不然,我到现在都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


离开了父母,先生再也没有出现过自残的行为。每天回家,吃或者不吃,早睡或者晚睡,孩子该怎么教育,全凭自己喜欢。因为自由,连焦虑与不安的频率都降低了很多。

 

而我们的女儿,也从自我攻击的咬手指行为过度到能够坦然释放出自己的攻击性——摔打玩具娃娃,甚至去咬比她更小的孩子。为此,我不得不跟在她身后,并在她咬了小朋友之后给人赔礼道歉,但唯独没有因为她咬人这件事而去责怪她。一次,在她咬人之后,我抱住她小小的单薄的身子,拍着她的背说:“妈妈知道你心里很不舒服,你受了很多很多委屈,你想表达你的愤怒,所以,当小朋友侵犯你时,你去咬了人家。你心里的难受,妈妈都知道……”

 

女儿搂着我的脖子嚎啕大哭了一场。那以后,再也没有去咬过小朋友了。

 

很难想象,一个孩子,在那么小的年龄里,面对排山倒海的控制与要求,积攒和承受了那么多本不该承受的情绪与压力,以至于她都无法自控地想要伤害自己。长此以往,将会发生什么,只要想一想,都觉得后怕。

 

好在,女儿终是获得了自由。如今,女儿已经6岁了,性格活泼外向,乐观豁达,很喜欢交朋友,看起来正常无比。

 

实际上,我仍常常懊恼,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宁愿从一开始,就给她一个安静自由的空间,让她远离那场本可以避免的伤害。


4.控制欲来自于内在无法转化的焦虑

 

曾奇峰老师说,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看谁向谁投射焦虑”,或者是“看谁为谁承担焦虑”。中国家庭关系里,父母本应作为容器,帮助孩子消化那些不可承受的情感,但实际上,大多数父母是做不到的,并且,还会将自己不能承受的焦虑转而投向孩子。

 

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中,焦虑一旦过度,就容易出现控制。就像我先生的父母,他们控制自己的儿子,不过是希望儿子能通过学习这条路,改变他们不被家族与社会重视的苦闷与窘境。“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已经不再是一面爱的旗帜,而是成为他们转化焦虑较为有效的手段。

 

先生的父母至今都觉得自己从未做错过什么,并且,依旧津津乐道自己的奉献与付出。

 

然而,他们自己也不过是个受害者,但可悲的是,他们并没有力量也没有途径直面自己真实的内在,更别说改变。在这种混沌与迷茫中,他们不过是不自知地将伤害接力传给了自己的孩子。

 

但我们不一样。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运用多种知识及技术手段,帮助自己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并学会解决问题甚至终止问题的方法,尽管我们还带着伤。

 

我跟先生说:“你可以继续去恨你的父母,这完全没有问题,毕竟伤害是他们给的,但你也要同时明白,他们也是个受害者,他们对你的伤害,是在毫无意识觉知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这样想,你才能放下恨而不能、爱而不得的执念。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明白真相以后,才有可能带着伤害的同时也能带着爱,去拥抱一个自由的孩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