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保持距离,是表达爱的较好方式

假设一个孩子在幼儿园门口紧紧地扯着爸爸妈妈的衣角,哭着特别伤心,怎么哄也哄不好,闹着要回家。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做?

有些爸妈可能会很不耐烦,焦虑,只能把孩子往学校一扔,狠心叫老师赶紧关门;
有些爸妈会心疼孩子不能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把孩子接回家。

 

基本上,很多家长都经历过以上类似的情况。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分离的老问题。

 

实际上,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分离个体化阶段”。分离期在孩子 6 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甚至会延续到 6~7 岁左右。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个体化分离,这样孩子会慢慢地认识到,我是我,妈妈是妈妈,爸爸是爸爸。

 

而那些过于持久和强烈地感受到分离焦虑的小朋友,一般是因为和自己的照顾者,特别是妈妈的关系建立得不是很好,或者说依恋关系出了问题。

 

如果妈妈过度照顾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使孩子没有机会和空间去体会自己、与自己独处、完成自我满足。

 

这其实都是在阻碍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那么,我们到底怎么处理孩子的这种分离焦虑呢?

 

1 抱持孩子的悲伤情绪

所谓的抱持就是我陪在你身边,你哭我可以抱着你,安慰你,回应你的情绪,但是我不会因为你的悲伤而去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

如果孩子哭了,你只是一旁冷冷地看着,或者对孩子说:“你怎么可以哭,别人家的孩子都没有哭。”这些都不是抱持,更多的是一种指责。

 

2 给予孩子一个承诺

承诺对于很多低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在孩子第上学的*天,妈妈可以跟自己的孩子说:“宝宝,太阳下山的时候,妈妈一定是*个会来接你的。”

当有了这种承诺后,孩子就会感觉特别踏实,特别安全,也就愿意接触外面世界的一切,并尝试跟同伴建立链接。

 

3 培养孩子自主探索能力

一个陌生的环境,会带给孩子好奇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去不确定感。一个从来没有去自主探索过,或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常被剥夺成就的孩子,他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会感到异常焦虑。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多去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力。

分离是每个孩子的生命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家长们不需要过于紧张。

 

当孩子在分离时大哭,妈妈会觉得这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但这有可能只是妈妈内心中有一些没有处理好的创伤。作为孩子来说,悲伤其实是正在接受分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