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翻来覆去讨论了一个夏天的《小欢喜》终于大结局了,宋倩和英子这对屡上热搜的“灾难”母女,也终于达成了和解。

......说实话,连她俩都能和解,我觉得世界上已经没啥不可能的事情了。
作为一个极度典型的控制狂,宋倩对女儿生活的一切都是“**控制”,她家的日常是这样的:
为了监视和控制女儿的行动在墙上装了一面巨大的玻璃
据说拍戏之前,饰演宋倩的陶虹看过剧本,就对英子说“咱俩得按情侣来演。”而剧中宋倩的口头禅则是:“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英子,你可是妈的一切啊。”
像这样一个对女儿控制欲爆表的妈妈,较后又是怎么改变的呢?
主要发生了两件事。*件事,女儿英子终于被妈妈逼到忍无可忍想要跳海——然后被诊断出抑郁症。
在这之前,宋倩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在逼迫、控制着女儿。
“我这么爱她,我怎么能把她逼到这个份上?”
第二件事,是在女儿生病的过程中,离婚的前夫也渐渐回归家庭,互诉衷肠重归于好:
宋倩会对女儿倾尽所有的爱和一发不可收拾的控制欲,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于丈夫的离开,让她对生活失去安全感、缺乏控制感,才会将女儿视为生命的全部。当丈夫回归家庭,她的控制欲也进一步开始缓和了。
很多人都觉得,宋倩那么变态一个控制狂,较后居然能改变心态,接受“失控”,这转变未免太理想了。毕竟我们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控制狂”,很少有人会真正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 控制狂有可能被改变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控制狂。
K. Horney 指出,控制狂往往有以下表现[1]:
1、想要了解事情的全部细节信息(比如:想知道对方今天早饭吃了什么,几点出的门,到公司几点,今天有什么工作,什么时候能做完,什么时候能下班,下班怎么回家……)2、想要预测整个事件的发展走向(比如:想提前知道对方今年中秋/国庆/春节什么时候能放假,什么时候能回来,什么时候要回去……)3、厌恶不确定和不可控事件(比如:非常讨厌对方说不知道、不确定)4、讨厌事情或环境有变动(比如:如果对方把明天的约会改到了后天,会让控制欲强的人很不爽)5、想要影响他人,但是拒绝被他人影响或控制6、较核心的一点: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在控制别人
你也许偶尔听过这些话:
“乖听话,这是我辛苦熬了两小时的排骨汤,快喝掉。”“你一年到头都在外面奔波,爸妈可想你了,你国庆一定会回家的吧?”“怎么还在加班啊,下班了给我打个电话啊,别太辛苦。”
许多类似稀疏平常的“关爱”话语,往往都暗含着控制。而说出这些话的人,可能自己都很难意识到已经给对方造成了压力。
听到这些话,我们就成为一个“被控制者”,就像英子一样,内心往往是不快乐的。
被控制者大多不快乐, 但控制者就开心吗? 并不。
研究发现,当人们对人际交往的控制欲越强烈的时候,负面情绪也会越多,人际关系会更差,并且健康感受会越低[2]。
既然控制欲有害身心健康,为什么有些人还是会变态般地控制他人呢?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 W. Schutz 提出,过强的控制欲恰恰是因为个体在童年早期过度缺乏控制感,比如:被专制的父母安排了一切、重要他人离开了自己、无助时也得不到他人的帮助。
这种早期经历里的控制感缺失,让个体在成年后一旦有了控制他人的机会,便会走向极端,过度补偿[3]。
K. Horney 也认为,过强的控制欲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它让我们不再感到无助,让我们获得存在感。
我们无从得知宋倩有着怎样的早期童年经历,但丈夫乔卫东的离开,恐怕一定会对她今天的控制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
所以, 控制者真的能被改变吗?
想摆脱控制欲,首先需要意识到,自己确实存在控制行为——这往往是困难的,多数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个控制者。
比如当你读到这里,很可能依然没有想过,自己会不会也是“控制者”的一员?你是不是还在觉得这篇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
控制欲越强的人,往往越容易将身边人吓跑——然后,这种对被孤立的焦虑和恐惧,又让控制欲更加泛滥,陷入恶性循环。
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是“控制者”的人,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需要主动去创造正反馈:
想控制他人的时候,不妨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控制欲背后究竟在渴望着什么?
如果只是因为害怕失去对方或者担心不被他人认可,那么真诚沟通和尊重理解永远是比“控制行为”更好的做法。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靠彼此的爱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操纵。
给予对方更多积极倾听和温暖支持,才会获得自己渴望的认同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