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识与亲密关系(1)
一个正常人是这样的:
有时候觉得我挺好的,
值得一个更好的人。
有时候觉得我挺差的,
觉得这辈子能有个人愿意要我就不错了。

有时候觉得你挺好的,
觉得三生有幸,好感激有你。
有时候觉得你挺糟糕的,
悔不及当年眼瞎,好想换掉你。
有时候觉得单身挺好的,
自由自在,不需要恋爱结婚。
有时候觉得绝望,想找个人来疼爱。
人的想法,
是会随着情绪的起伏而变化的。
情绪饱和的时候,人的想法会偏向于积极。
情绪低迷的时候,人的想法也会随着消沉。
人的情绪,是有波动周期的。
就是有时候饱和,有时候低迷,像波一样。
所以人的想法也会跟着,
在不同的阶段产生不同的变化。
然而人的决定却不可能,
随着想法的改变而随时改变,
你总不能今天觉得没人爱了,赶紧结婚。
明天觉得自己挺好的,就离婚换个更好的。
所以结果就是:
感受和关系经常不匹配。
较近看了《柒个我》,感触颇深。
谁人不是多重人格,
我们跟沈亦臻较大的不同,
就是他分裂出不同人格的时候,
没有理性能力整合。
而我们分裂出不同人格的时候,
我们知道这还是我,
是同一个人,有理性能整合。
内在人格有很多划分方法。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3种人格状态:
内在父母。
内在小孩。
内在成人。
这3种人格同时住在你的身体里,
并且会在不同的时候交替出现。
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下,
会有某一种人格占主导,
然后会让你对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产生不同的感受、需求和想法。
人在感受没有压力的时候,
容易出现内在父母。
内在父母喜欢照顾人,有很多爱。
当内在父母人格占主导的时候,
你会感觉到自己很强大,很有能力,有耐心,
有温暖,有责任,有力量,有很多爱。
你会特别想去宠爱一个人。
想对一个人做很多事情,想爱护他,
保护他,宽容他,接纳他,欣赏他。
你会发现你的伴侣、孩子、猫猫,
都非常可爱的一面,会很想珍惜他。
这时候的你,较懂得别人需要什么。
这时候说的了好听的话,送得出礼物,
大方、体贴、主动,较让人感动。
当别人不开心的时候,你总能哄好他。
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你能原谅他。
因为你内在父母人格出来的时候,
你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就是带着爱的付出。
这时候的付出并不让你委屈,而是让你开心,
因为你在为自己喜欢的人付出。
内在父母占主导的时候,
爱一个人,是一件开心的事。
人在感受到超支压力的时候,
容易出现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喜欢索取,非常需要被爱。
当内在小孩人格占主导的时候,
你会像个小孩子一样,想得到很多爱。
这时候的你好想有个人来
哄你,宠你,保护你,支持你,
安慰你,照顾你,理解你,接纳你。
你内心深处有着好多
挫败、愤怒、自卑和委屈。
当你内在小孩人格出来的时候,
你会觉得孤单、寂寞,想有人陪。
即使有人陪,你也有很多不满意,
会对关系感觉到愤怒、失望甚至绝望,
很想换一个。
你需要被爱,但又无法直接表达。
你就会通过嫌弃、责怪、抱怨、
委屈、冷漠、离开等方式对待他。
用这些方式你并不是真的想离开他,
你只是在隐性表达你的需要。
如果他能改变然后来满足你,你就满意了。
这时候的你,
像极了一个又哭又闹又委屈又可怜的宝宝。
遗憾的是,
很少有人能透过你
这成人的身体和哭闹的表情,
看到你此刻的人格只是个宝宝。
(未完待续)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