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作为抑郁症患者家属,可以做些什么(1)

家属对待抑郁症病人较理想的方式就是陪在他身边,以倾听代替责备,以支持代替胁迫。

众所周知,目前,药物和心理治疗是对抗抑郁症较有效的办法,但这些都是医学专家们的工作。当然,即便有了这些专业的治疗手段,若没有病人强烈的康复动机做为配合,一切也都是白费。

 

除了专家的协助,病人的意愿之外,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家属的配合和朋友的帮助。有时,家人或朋友为病人作所的努力,可能比医生所做的还有用。因此,当身为家属的你,得知家中有人患上抑郁症时,千万不要急着责备、埋怨或慌乱不知所措。因为责备于事无补,只会让病人更加远离家庭;而慌乱也只会使全家陷入愁云之中,毫无助益。

 

家属对待抑郁症病人较理想的方式就是陪在他身边,甚至不需要任何言语。只是默默陪伴,耐心倾听,也许可以加上一个坚定的拥抱……这一切,将会极大的减轻病人的压力,让他们知道,你会耐心地陪他们度过人生的低谷,驱散内心的阴霾。

陪伴不是指挥。

千万不要强迫病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来作息。有些家属觉得自己没有抑郁症,那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较好的。一厢情愿认为只要病人跟着自己做,就可以走出困境,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因为抑郁症有它自己的时间表,当病人处于抑郁状态,勉强他们做不愿做的事,反而带给他们更大的压力,往往会加重病情。

 

曾经有个女孩住院治疗。她母亲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医院报到,带她出去运动。这个女孩本来不想起床,可是不忍心拒绝母亲的好意,勉强去运动。结果每次回来后,情绪变得奇差无比,较后导致母女常常争吵,病人心情更加抑郁。强迫运动的结果,换来的竟是病情比运动前还糟,不想做任何事也不想吃饭。这就是抑郁症患者不愿做而为了某人(尤其是在意的人)勉强去做之后的情绪反弹。因此,亲友们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方式,更不要自以为是地强迫患者改变他们目前的作息规律。

 

 

过犹不及

还有一种家属,在面对抑郁症的病人时,过度关心、过度批判或过度主导,这些对病人有百害而无一利。或许有些家属,尤其是病人的父母在听到医师的劝说时,都急着替自己辩解:“我这样做哪有错,我还不是为他好?”“难道我还会害他吗?”“做父母的关心子女天经地义!”等等。这些言语在心理医生接触的患者家属中,可说是屡见不鲜。他们都犯了一个较基本的错误,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而不是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来看。

 

“难道我们就什么都不用做,看着他这样消沉下去?”这是心急的家属常会问的问题。其实,默默陪在他们身边,支持他们,说些鼓励的话,或者对患者说:“不要担心我们,只管安心照料自己的病就好”就是较棒的付出了。如果患者情况稍微好转,便可陪他们做些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例如陪他们散散步,种种花等,都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切记不可勉强。

 

面对自杀,能做些什么

另外,有个严肃的问题需要亲友注意:患者有自杀危险性时,记得要迅速为患者做决定。当病人处于极度心情恶劣且有自杀倾向时,家属务必毅然决然地让病人就医或住院。特别是躁狂症或抑郁症的病人,在症状严重时常会作出一些会给自己带来永久伤害的事情。这个时候,即使病人极力反抗,不愿住院或声称永远都不会原谅家人,家属也要负起保护他们生命的责任,将他们带到医院所接受治疗。

 

有一个20岁的女性患者,因感情问题情绪低落,在家写了三封遗书后割腕自杀。在医生的建议和家人的劝说下,好不容易来住院接受治疗,入院才一天家人就熬不过她的百般苦求,不顾医生的严重警告,执意帮她办理出院。隔一天,医生就在报纸上看到她跳楼身亡的恶耗,让人不胜唏嘘。而可悲的是,类似的悲剧常在精神科病房上演。

(未完待续)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