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嘲社畜逐渐成为日常,我们可能很难意识到,自己在职场中是否处于高压状态。当承受的压力过大时,我们的身心都会出现一些征兆,例如:
时常感到焦虑、易怒或是心情抑郁
对工作缺乏动力,对工作场合发生的一切感到事不关己
社交退缩,对与人打交道失去兴趣
对亲密关系感到力不从心,性欲减退
集中注意力困难,感到自己记忆力变差
总是感到劳累,或是肌肉紧张,难以放松
经常或周期性头痛、胸口疼痛
睡眠出现问题,包括失眠、早醒或是嗜睡
肠胃不适,包括心因性肠胃炎、腹泻
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失调
……

如果以上迹象中多数符合你当前的状态,那么,你很可能正承受着较大的职场压力。
职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吗?我们在KY 粉丝中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共回收有效数据347份。其中,51.87%的人表示自己经常感受到职场压力,16.43%的人几乎每天都感受到职场压力。
62.28%的人觉得自己近一个月的职场压力较大,甚至影响生活。
KYers的职场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工作中得不到成长”、“工作量大、节奏快”和“岗位权责模糊”是受访者勾选较多的三项,“公司内部晋升困难”和“工作岗位与自身能力不匹配”也是主要的压力来源。由此可以看出,大家的职场压力,大多来自那些阻碍自身发展的压力源。
职场压力是否有性别差异呢?数据显示,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和“偶尔”有压力的男性比例(40.39%)明显多于女性(21.02%),而认为自己“经常”感受到压力的女性比例(55.25%)远远多于男性(32.69%);
另一方面,相较起男性(32.69%),有更高比例的女性(50.85%)自述在职场中“压力较大”。
整体来看,受访女性比男性承受着更频繁、程度更重的职场压力。刻板印象告诉我们,男性在职场上需要承担更多压力。至少,在KY粉丝中,这一刻板印象与现实并不相符。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有接近六成的人因为职场压力,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55.56%的人出现抑郁、焦虑、暴食等症状。还有超过三成的人,使用不健康的方法来暂时逃避职场压力,例如消费、吸烟或过量饮酒。
需要留意的是,职场压力并不会随着下班或短期休假而消失。如果未能积极应对,且压力源持续存在,那么这份压力可能会逐渐失控,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整体的福祉(well-being)。
工作需求与决策权都在控制范围外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Robert Karasek提出了控制-需求模型(control-demand model),来解释人们因职场压力而产生过劳的原因(Karasek & Theorell, 2010)。Karasek认为,职场中的压力来源可以归为两个维度:工作要求(job demands)和工作决策权(job decision latitude)。
研究表明,当工作要求较高(high demand)但员工个人参与决策的权限较低(low decision latitude)的时候,员工会体验到尤其高的压力水平。
在多数企业中,工作要求的多寡、决策权限的分配都在员工的控制之外,且与企业文化及运作方式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里,我们很难预判一家企业的某个岗位是否处于职场压力重灾区。这使得应对职场压力成为了难题。 职场压力与私人危机互相叠加
现如今,随着职场对私人生活的入侵,我们已经越来越难有足够的私人时间来缓解工作压力。甚至在一些时候,私人生活更像是在和工作抢夺我们的时间、精力。当职场压力较大时,许多职场人会选择压缩私人生活,花更多的心思解决工作问题。
此时,一旦发生个人或家庭危机,例如租房问题、父母需要照顾,或是亲密关系冲突,我们可能会无暇处理。这些个人及家庭危机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职场表现,进一步加剧职场压力,形成恶性循环。较终,来自职场和生活两方面的压力都会溢出,使个体陷入两难境地。
相对而言,女性更容易遭遇上述难题。一方面,女性普遍比男性承担着更重的育儿及家庭责任;另一方面,为了履行家庭及关系中的责任,女性可能会需求更多的私人时间,并因此受到歧视或不公正待遇(Michie, 2002)。
除以上两点原因外,一些个体的内在差异也会影响人们应对压力的难易程度。例如,在同等压力水平下,那些情绪稳定性较低、过于争强好胜、责任心过重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职场压力的负面影响(Byrne et al.,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