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咨询师朋友曾跟我说过,每次认识新朋友问他的职业,他都不敢直言,只说自己是“搞教育的,搞教育的”。
为啥呢,因为大家一听到你是做咨询师的,就有点不敢跟你交朋友了,总觉得会很容易被你看穿,甚至看一下眼神就被“读心”了。
但事实上,心理咨询师真的不会这样做!(而且分析别人很累的!)
有人担心被分析,但也有人主动想要被分析——
一位咨询师朋友曾跟我说每个人都有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咨询师的家人和朋友当然也不例外。
闺蜜、死党、伴侣、孩子、父母,都有感到脆弱和迷茫的时候。这些时候,有个做咨询师的家人,就容易成为他们依赖、倾诉的*人选。
对一位专业的咨询师来说,把工作和生活划分清楚,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面对身边较亲爱的人,很多人往往找不到在陌生来访者面前的那份客观与从容——太过专业的回答似乎会显得生分,不专业的回答似乎又解决不了问题。
那么,咨询师会怎么处理工作之外的“咨询”呢?
“我是他们所爱、所依赖的人,
但并不是他们的咨询师”
不得不说,咨询师在工作之外的时间继续扮演咨询师的角色,对咨询师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Careersinpsychotherapy 网站采访了3位不同领域的心理咨询师,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
在生活中,你如何处理所爱之人的咨询“诉求”?
Megan Bearce 是一个独立执业的婚姻与家庭心理咨询师,她说:“我真的不想在办公室之外继续工作!但是许多人认为你在办公室外依然是个心理咨询师。”
“有时候,当我新交的朋友知道我是心理咨询师,他们就会想跟我保持距离。他们觉得我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他们。可我真的不会这样做。
还有另一个极端的情况,他们上来就开始讲自己的故事,希望我做个“免费咨询”来为他们提一些建议。可这是界限的问题啊。”
另一位,Kristen Martinez,是个关注自我压抑,LGBT 群体和女性问题的咨询师,她很早就意识到,在生活中担任亲人和朋友的“**师”是非常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这事很棘手。我还在读硕士、学基本咨询技巧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把朋友和家人的倾诉当成他们的诉求,也把自己代入到咨询师的角色中。
一开始我根本没办法拒绝,直到经过有意识的努力,我才抑制住了这些习惯,才明白它并没有好处。”
原因就在于,如果你与这个人十分亲密,你就很难用多种角度客观地去看待他的处境。
心理学家 Ramani Durvasula 博士则如此说道:
“每天结束的时候,我都筋疲力尽,没有力量再去倾听他们的倾诉。可拒绝这些亲密的人又太难了。
通常,我的疲倦感会让我不愿意和他们深入探讨那些问题,但身为一个心理学从业者,偏偏又总是更容易透彻地看清问题。
不得不说,我的工作性质,让我非常珍惜自己独处的时刻。工作结束后会非常非常累。再去社交,实在太消耗了。”
这其实是一个双重/多重关系的问题
且不说咨询师为朋友、亲人做咨询有多累,另一方面,从专业角度来看,这种行为也触及了“双重关系”的伦理问题。
双重关系(dual relationships)是指,当心理咨询师与某位来访者建立了职业性的关系时,
同时与该来访者有其他关系;或者2. 同时与“该来访者有亲密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人”具有其他角色关系;或者3. 确定未来即将进入某种角色,将与“来访者或来访者有关系的人”具有某种关系。
如果除专业关系以外,还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关系,就称为多重关系(multiple relationship)。
显然,面对亲人和朋友,当我们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发声,就会触及到双重关系的问题。
中国心理学会于2007年发表的《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在“专业关系”这一章中,对双重关系做出了较为详尽的限定。
伦理守则1.7指出:
“心理师要清楚地了解双重关系对专业判断力的不利影响及其伤害寻求专业服务者的潜在危险性,避免与寻求专业服务者发生双重关系” 。
当咨询师的判断力被已有经验影响,对寻求帮助的人也许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而这种非客观,甚至可能对寻求帮助的人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