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依附于那些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幼儿时期尤其明显,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情感依附就被称作依恋。
因此,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家鲍尔比将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情感依附就称作依恋,依恋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儿童成人以后的生活,对心理发展影响很大。
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人们又发现成人个体之间也会存在“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依恋双方会经常相互影响,并希望维持这种亲密的关系。”由此开始了成人依恋的研究。
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他认为: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
鲍尔比又通过一系列现实情境的考察,比如少年犯罪者,孤儿院儿童等,提出早期母婴分离的经历会对孩子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一、依恋行为系统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
-
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
-
他接受我吗?
-
他关注我吗?
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
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与母亲分离或母亲“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二、依恋策略
所谓的依恋策略,就是个体在寻求依恋关系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依恋策略的方式主要有初级依恋策略和次级依恋策略。
初级依恋策略主要是一个个体在遭遇问题或者需要有协助时,能够主动地去寻求帮助。
例如,我们可以寻找自己朋友的帮助,以获得更好的适应。当我们心情抑郁时,我们有可能找个朋友谈谈,获得他的支持等等。
次级依恋策略则是当初级依恋策略不再有效时,或者当个体的依恋启动时,依恋对象没有反应时,个体就不得不去寻找其它的依恋策略。
如果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中我们经常遭遇这样的环境,例如,一个不敏感的母亲,对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就可能是有问题的。这时候,儿童往往表现出两种依恋反应方式:
从最新的研究来看,这可能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产生的,唯一的不同是有的人会更多地习惯采取第二种方式,这样才构成其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困境。这一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和其童年的经历直接有关。
三、安全基地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心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
正如前面所说,人们都有依附的需要,这个可以依附的对象必须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能够提供给我们支持和保护的重要他人。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个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妈妈来承担的。
如果妈妈是个“足够好的”妈妈,这个妈妈所担任的安全基地就会内化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
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妈妈呢?那么,在孩提时代就开始表现出某些特征,比如,索性不要妈妈,妈妈回来了,也会懒得理她,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智力活动,不太有情感反应(压抑了);或者,他们表现得很矛盾,好像要靠近妈妈,但妈妈靠近了要拥抱他们了,又挣扎着要离开,对妈妈好像有很多怒气,情感摇摆,缺乏理性。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母亲那获得安全基础,所以或者发展成一种强迫性的自我依靠,或者又想要母亲又不信任母亲。
四、内部工作模式
鲍尔比认为,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工作模式”。
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
“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个体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婴儿的母亲或者养护者有不同的对待婴儿的方式,比如对婴儿的需求的敏感与否,忽视与否等,都会在无形中在婴儿的心理产生某种影响。
婴儿每天就是在与养护者的这种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对成人的预期,这种预期渐渐发展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
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
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影响,更会对其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和婚恋关系都产生长期的影响。所以说,“内部工作模式”,其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
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主要以无意识方式运行,并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永久,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并成为未来人际关系的参照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倾向于用己有的“内部工作模式”去理解新的信息,早期经验就是这样对个体日后的发展起作用的,它会引导个体去思考自己应该得到何种对待和关注、给他人怎样的信任和支持、对他人的需要给以怎样的关注,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交往策略等。投射到其他与其发生亲密关系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