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长期安全感匮乏,会让一个人害怕亲近。把自己包裹起来,渴望靠近又害怕靠近。
异地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事业,我们不得不分开”,可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可能是一个人希望保持与他人的距离,害怕亲密关系,所以潜意识会选择过异地的生活。
可能是由于自己的父母是分居状态,也可能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的分离创伤等等。
我的朋友小雨小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和妈妈相依长大。结婚后,她也尝试着相亲了几次,但是总觉得对方太黏。直到遇到现在的老公,他在外地工作,能跟她保持适当的距离,她觉得这种感觉还不错,于是两个人走入婚姻殿堂。
表面上,是她选择了一个工作在外地的人。可本质上,她是选择了一个能够“离她远点”的人。
小雨跟妈妈之间的关系,已经连接到了一定地步,她已经失去过爸爸,所以不想失去妈妈。她只能以这样的方式,继续跟妈妈生活在一起。
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不得已的选择。可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已经“想好了”,才做出的举动。
也正是因为这种害怕靠近的感觉,异地婚恋让我们本来就关闭的心门,又加上了一道锁。
我们不会主动走进对方,对方也很难走进我们。
最近一段时间,小雨说她实在是厌倦了这种生活。每天一个视频电话,就像完成任务一样,除了程序化的“我想你了”,汇报孩子的情况以外,好像也没有别的话可说。
每次老公回来,他们也就是一家人一起吃个饭,然后每天晚上有那么一两次性生活。剩下的时间就是走亲访友,然后准备再次离开。
她越来越难体会到亲密关系,越来越难以坚持这样的生活。
异地婚恋,有时候不如炮友,也不如网友。
可能潜意识里他们身上不背负我们的期待。
5.
曾奇峰老师曾经讲过给异地夫妻的建议:在这个社会多元化的时代,工作与地域性的关联越来越弱,能一起生活尽量克服困难一起生活。
夫妻二人在一起生活有多重要?
就像两个好朋友一样,共同经历的多了,也就有了感情资本。
吵架的时候,能想到对方为我们端过一杯热水。
生气的时候,能想到他擅长给孩子辅导作业。
冷战的时候,能趴在对方肩膀上靠一靠,就胜过隔着屏幕的千言万语。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事业是最重要的。可是,我们真的就不怕吗?怕对方老了,怕对方死了,怕自己孤独终老。
等真到了那么一天,想到自己一片空白的婚姻生活,想到和自己不那么亲近的孩子,才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
而且我们还有共同的孩子,一个在“丧偶式婚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对他的一生都是莫大的缺憾。
如果可以,尽量还是一起生活吧。谁去谁的远方,都可以。
如果实在做不到,那就尽可能多回家,多顾家,多给家人安全感吧。
尽可能多谈心,谈谈自己的工作环境,新的朋友,不要以为“说了她也不懂”;
尽可能细心点,伴侣的情绪,孩子的情况,老人的健康,都要放在心上。
涂磊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认为一样东西重要,他会时刻放在心上。就算放在心里,他也会时刻惦记着。否则,就是不那么在乎了。
这句话放在异地婚恋中也是一样的,时刻惦记着,时刻记挂着,才能拉近心的距离。
两个人约定好,遇到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都不能硬抗。
隔着手机说一说,虽然不能解决什么实质性问题,可至少满足了倾诉的需要。
与时间赛跑,与距离赛跑,都不如与感情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