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与死去女儿的“重逢”:我们都需要与悲痛好好

 

近日,韩国MBC电视台一档节目《遇见你》播出了母亲张智圣的故事。三年前,女儿娜妍因为血癌去世后,她始终生活在悲痛之中,“即便开车的时候看见天上的云,都觉得是娜妍在那里睡觉”。

 

节目组花费近8个月时间,利用女儿生前的声音、动作、面容等影像资料,制作了一个近似“娜妍”的虚拟形象。母亲带上VR(虚拟现实)设备后,可以与女儿“重逢”,触觉反馈手套,还能让母亲“摸到”女儿。

 

 

在虚拟现实中,“娜妍”穿着平时最喜欢的人字拖在花园里玩耍。她说:妈妈,你去哪儿了?你想我了吗?

张智圣几乎立刻就掉泪了,“妈妈也很想你。你过得好吗?”

 

在VR里,张智圣还与女儿一起吃了蛋糕。在娜妍最后的日子里,她曾说“如果出院了,最想吃蜜糕,什么都想吃”。

 

这支视频引发了观众的“暴哭”,在场的工作人员也很动容,许多人想起了自己生离死别的故事。张智圣说,她参加纪录片的制作,“是为了安慰失去像我这样的孩子,或者是失去了父母兄弟的人”。

 

完成一次好的告别,可以缓解悲伤。

 

无论是子女、配偶还是父母,当身边重要的人永远离开我们时,那些留下的人们注定要遭遇一场重大的悲痛。今天我们就聊聊“悲伤”。

 

什么是不健康的悲痛?

 

首先,健康的悲痛是「悲而不伤」经历丧亲这种创伤性应激事件后,产生的悲痛是对于现实事件的反应性情绪,这是正常的。在哀伤中人们会看到爱、珍重与温情,也正是这些情绪让人成为「人」。

并且,这种哀伤是一种流动的情绪状态,会有一定时间限制它不会减损人的自尊,在一段时间后,人们可以逐渐回到正轨,继续生活下去。

但不健康的悲痛则是冻结的,看不到尽头的。人们不知道它会持续多久,且这种悲痛会严重损害自尊和身心健康。

与所有其他心理障碍一样,在正常与异常的悲痛之间永远不可能存在一道明确的界限。没有一个完全客观的手段可以衡量,这永远是需要人们主观评判的问题。

 

「念你成疾」,当时间成为毒药 


人们常说「时间能够治愈一切」,但随着时间流逝,严重的悲痛也许会变成一种心理疾病。

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就是指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美国精神病协会对于PGD的诊断中,以下几点是重要的标准:

  • 持续悲痛:

    在所爱的人去世的一年后,仍持续地感到极度的悲痛和哀伤。并且,哀痛感受和行为超越了社会文化规范下正常的范围;

  • 过度怀念:

    不能接受所爱之人死亡的事实,会非常回避谈及丧失,对于逝者有持续的、大量的怀念;

  • 情感失调:

    麻木、冷漠,情感反应减弱。对于任何事物、活动都丧失兴趣;或者对于丧失会产生爆发的愤怒,易激惹;

  • 严重的自责:

    偏执地认为所爱之人的死是自己造成的,或者因为自己没能早发现一些迹象,导致他人去世;

  • 失去自我:

    常有跟随逝者(通常是重要的他人)一起去了的想法,怀疑自己生活的意义和角色使命。

 
为何偏偏走不出来? 


面对重大丧失,人们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

 

  1. 否认 denial:认为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这种防御机制是人们遭遇突然丧失时的缓冲剂,防止被强烈的情绪淹没。

  2. 愤怒 anger:反击阶段,人们会对他人的死亡产生愤怒:“为什么要抛下我/离我而去?”,然而又因为自己的指责感到内疚,进而更加愤怒,并将愤怒转化为攻击亲近的人、甚至陌生人。

  3. 讨价还价 bargaining:试图争取时日,也可以称作「与死神的交涉」,例如在亲人去世之前祈祷“让他过完这个年/这个生日/这个冬天再走吧。

  4. 沮丧 depression:放弃做任何挣扎,强烈的无助、沮丧、痛苦,对人的哀悼,压倒了一切希望、梦想和未来的计划。觉得失控,麻木,甚至感到想自杀。

  5. 接受 acceptance:最终承认这个人已经去世的事实,并且把爱人去世这个事件整合到自己的生命中,使之有意义。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依照顺序经历全部5个阶段,这只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或他人处境的手段。常人能在一段时间内达到最终接受的状态。

而延长哀伤障碍患者往往在前四个阶段中来回反复,无法挣脱。他们留恋丧失,“我必须不断悲伤,否则就会忘掉/背叛Ta,只要我不停地怀念,Ta就不会离去。
 

前几年有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士经历丧失后与自我和解的道路。主人公Lee因为在家中烧壁炉时的一个疏忽,让自己的三个孩子葬于火海。

第二天在警察局录完口供,却发现自己连过失杀人的罪名也不用背,从审问室出来,Lee直接从警察腰里抢过一把手枪就企图自杀。

 

妻子无法原谅他,并与他离婚了。失去了父亲和丈夫身份的Lee同时也失去了一切希望,从此行尸走肉般地活着。

他关闭了情感阀门,没有力气再愤怒,就算听到哥哥的死讯,也还是一如既往的麻木、绝望。

 

影片近末尾时,Lee对他的侄子说:“I can’t beat it.(我走不出来了)” 

这种「走不出」的境遇,像一个沼泽,困住人们的大脑。

研究者认为延长哀伤障碍患者在怀念逝者时的脑部活动与常人不同,他们对过去的回忆只限于那些有逝者参与的,好像过往的生命中,一切与逝者无关的记忆都被清除掉了。

并且,他们在想象、计划未来时有很大困难,他们认为“将来不会有任何好转,Ta死后,我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何他们会一直陷于过去,无法继续生活。 
 

 

如何帮助他人走出阴霾?

 

根据卫生部的数据,中国有一千多万“失独”家庭,且以每年7.6万个的速度增加着。这只是失去子女的家庭数量,更何况还有一般丧亲的情况。丧亲这个话题看似小众,但其实极为普遍。

由于丧亲引起的沮丧情绪主要与过度怀念相关,因此抗抑郁的药物效果甚微。

通常,来自亲朋好友的社会支持对于缓解哀伤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常常听到的话却是疗效甚微的: 

“发生这种事情,大家都不想的。

“振作点,Ta都去世这么久了,你要停止自怨自艾。

如果你身边有沉浸于痛苦无法自拔的人,不要试图强行把它们拉出悲痛。如果他们暂时无法接受帮助,那么耐心地等待和陪伴,适当的共情和支持,是对待他们最好的方式。

如果他们愿意寻求帮助,那么心理治疗是很好的选择。认知行为治疗(CBT)被证明对于延长哀伤障碍的症状缓解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重建认知,可以让患者识别并接纳他们的痛苦。这种方法也许显得“理性”甚至“冷酷”,但如果咨询师以一种关怀、安全的形式去使用,就可以有效阻止痛苦继续延续。

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最后,Lee对侄子说:我想找个有两间卧室的房子,放个沙发床什么的,等你来的时候用呗。” 

痛失孩子的他还是像以前那样冷漠。但至少,他的生命中慢慢地开始有了一点点牵挂。
 

 

逝去的人无法回来,留下的人仍要努力生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