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婚姻太贵了,我负担不起。”(下)
婚姻中的情感忽视,才是冲突的根源
所以,这是个关于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话语权的故事么?如同妮可的离婚律师所说,一刀两断、干脆利落的把他们的矛盾归结为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压榨,“男人们”和“女人们”壁垒分明。
这个立场能让事情变简单,但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
这部冗长、舒缓的电影和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一样,并没有坏人的存在。
可是,如果查理不是一个坏人,事情又何以发展至此呢?
是忽视。不是攻击,贬损,背叛,只是忽视。
妮可说,他真的看不到我,他没有把我当成独立于他之外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她的电话号码:

然而,他是个风度翩翩的男人,他不是故意要忽视她,他只是过分专注于自己。
他关注自己的剧团,演员的表演,他关注自己的想法,他对妮可给出建议和批评,他看不起妮可的新工作。甚至在离婚调解的时候,他对妮可的赞美里,也看得出指导的习惯,“有时肯定玩儿过头了”,“把袜子放好、关上衣柜和洗碗,对她来说都不容易。”
最致命的是,离婚中反复争论的焦点,他们的家应该在纽约还是在洛杉矶。这两个城市对于两个人的现实意义,远不及其象征意义——这是权力归属的象征。
婚姻开始的时候,妮可为了查理离开洛杉矶来到纽约,但是当她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其实并不受重视的时候,裂缝就出现了。用她的话说,“我随口说说想要搬回洛杉矶,但结果一无所获。”而查理当然听到了这个提议(discussion),但是他从不觉得这是个需要回应的东西。
“只有当你想要某个东西的时候,它变成一个discussion。否则就当作没听见。”
婚姻里的情感忽视,如同向深渊中掷石,分明见到去向,却听不到回响。
那种感觉,让人窒息。
电影前后两段,有奇妙的反转。
前半部查理从容平静,妮可痛哭失态。但很快,风向改变,她处处占据上风,而他狼狈又被动。他被下了最后通牒,带着孩子到处找律师,舞台剧和婚姻两头拉扯的他焦头烂额,最后在法庭派来的观察员面前过度紧张,神经兮兮的划破手臂,蜷缩在厨房的地板上,像个真正多余的东西。
而这个转折点,出现在律师的介入之后。
因为在那之前,他依然按照习惯,没把她的话当回事。
去洛杉矶看她的时候,妮可让他出去找住处,他很错愕,走到玄关听到她喊,就立刻回头以为是她改变主意。妻子提出离婚这件事,没给他太深刻的触动,他觉得这一切来的莫名其妙,直到他意识到自己会被突如其来的外力改变生活轨道。他喜欢纽约,他也喜欢当爸爸,他固执到笨拙,因为失去权力,他很不习惯。
如同片头时妮可说的,他会消失在自己的世界里。
更好的婚姻,是我们搭建一个屋子,但不要用自己做支架
如果说查理的失误,在于他对伴侣的情感忽视——这可能和他童年时不幸的家庭有关,他没有机会更好的学习如何去爱和关怀。
那么,妮可呢?如果要说到她的失误,那就是她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太低的位置上,总是习惯仰望查理。
从片头对彼此的回忆里,我们能看到轻微但是明确的指责痕迹:
他在指责她,而她在指责自己。
“他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像我,总是说不清楚。”
在提到他把她的创意放进剧本的时候,她甚至用了“受宠若惊”这个词。她还尝试索性像乔治哈里斯的妻子那样接受从属地位。
从放弃自己的工作跟随他的脚步开始,她就主动用“牺牲”来弥补自己与他之间的落差,她想用自己做支架,搭起出于他们的房子。但是,她早晚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她需要一个独立的、能四处走来走去的自我,而不是房子的一个构件。
而这一天,终会到来。
“就像一条小小的生命线抛给了我。
这才是真实的我,
这才是我的价值所在,
它或许很傻,但它至少是属于我的。”
在婚姻里,我们需要让步,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交给这个新的生命。但是,不要高估对方和婚姻的神圣,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要求与欲望。
在当代社会,婚姻不再是一个基础必需品。好的婚姻,更像是一个日益涨价的奢侈品——随着时间推移,它的要求比你以为的更高,你需要交付代价的也更多。
若你对这件奢侈品无力负担,你可以选择离婚,如同电影男女主人公那样。但也不需要过分遗憾,温暖的人或事,会在你生活里的其他地方留下痕迹——有人会帮你系上鞋带,即使你们已经不在婚姻里。
影片的结尾画面:告别时,当妮可看到查理两手抱着孩子的时候,给他系了鞋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