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20岁和40岁生小孩的人(下)
先问你一个问题:把一只大象关进冰箱需要几步?
你一定以为我是来搞笑的吧?可是外国人一般都会很认真地回答:第一步,打开冰箱;第二步,把大象赶进去;第三步,关上冰箱。
是不是特别简单?
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其实只要把它拆解为几个合理的步骤,一切都没看上去那么难。最后的问题只不过落在:怎样找到一个和大象匹配的冰箱上面。
这跟很多女生在生孩子之后重返职场一样的道理。
很多人投了100遍简历依然渺无音信,做了几十次面试还是毫无着落,以为就是自己出了问题。甚至把自己是个宝妈的身份,看成了耻辱。
其实啊,你不过是没找到那个匹配你的冰箱而已。

如果你找到一个跟你气场相合、经历相近的上司,那你要做的不过就是就是把大象放进冰箱的那三步。
一般来说,能理解并支持一个刚生完孩子的妈的人,往往也是有类似经历的人。
比如说我过去生完孩子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老板也是一个有孩子的人,而且孩子的年龄还差不多大。
对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亲子育儿的重要性等等可能上一天课也说不完的事儿,都不用我说,人家都懂。
更重要的是,ta知道生孩子这件事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所以,计划生育并且重返职场这件事上,更重要的是:你得有的放矢。
找准一个理解你的老板,比在不同的公司遭遇嫌弃更为关键。
永远明白,你要有所取舍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不可能三角”——
在投资的世界里,风险、收益和流动性,不可能都满足。
在工作的世界里,质量、效率和成本,不可能都满足。
在职业生涯的世界里,高薪、稳定和工作舒适,不可能都满足。
如果你都要,请细品下面的这张图。
这些不可能三角充分说明,这世界你要选择什么,总得放弃点什么。
生完孩子的时候,很多时隔一两年重返职场的女性都有一个错觉:自己能拿回身边同龄人的工资。
事实上,你要有策略:稍微谦卑一点,工资要求低一点,先重新开始了再说。重返职场一两年之后,你如果足够不可替代,薪酬自然能够跑上来。
就像那个刚毕业不久就结婚的女孩,虽然职业之路没有攀升到高点,但早早享受儿女承欢的幸福。
而38岁还没嫁出去的女合伙人,虽然一直在追寻婚姻幸福的路上,却至少有了后半生都不发愁的职业筹码。
生理上有限制,心理上没有。
不成熟的时候,在纠结中被迫做选择。成熟之后主动做取舍。
无论选什么,其实都是正确的。世界给你关了门,一定在另外一个方向开了窗。
关键是,你的内心要平衡。明白当下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坦然面对自己的选择。
职场女性,不是只有家庭不美满的女强人和家庭美满的平凡人两个选项。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刘润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
他在微软上班的时候,公司提供午餐和晚餐。吃着吃着,大家吃腻了,希望供应商换换口味。但是供应商却要求加钱,那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问题,微软是这样做的——
由于午餐就餐人数多,利润比较高,所以选 2 家供应商,一家提供午饭、另一家提供晚饭;
每 3 个月做满意度调查,是喜欢午饭还是晚饭?如果喜欢晚饭的多,午饭、晚饭供应商交换;
如果连续 6 个月,午餐都胜出的话,更换晚饭供应商。
从此,那些表示“换口味就要加钱”的供应商都变乖巧了,谁不愿意一直做微软的午餐供应商呢?
这件事里面,最重要的诀窍,就在于微软引入了竞争机制,改变了整个饭堂供应商的模型。
是的,改变模型,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解决女性的生育坎这件事,最关键的,也是要改变整件事的思维模型。
你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困难,或者一个选择,更不应该把它单纯看成一种社会歧视。
更加理智的做法,是要把它当作一个项目处理。
-
项目前,你要做好调研和准备;
-
项目中,你要准备多样预案;
-
项目后,做好重新开始的预设和复盘。
那么就算是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计划怀孕生子,不用慌,你随时掌握着职业的那个重启键。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