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隔代育儿的时代隐痛:老人带孩子就会隔辈亲、

2.

隔代抚养,通过抚养你的孩子弥补我早年的种种缺憾

 

隔代抚养的盛行并不是祖辈或是父母辈任何单方意愿的达成,而是一个家族两代家庭关系深层动力的反映,代际的问题不被处理就会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传递。

 

知乎上曾经有一篇帖子把养儿防老、丧偶式婚姻、隔代抚养三个比较主流的社会问题放在一起探讨,结果网友们总结出来隔代抚养是养儿防老、丧偶式婚姻的必然结果。

 

一个隔代抚养的孩子背后,可能有一位心理功能缺位的父亲或是母亲,甚至是双亲。参与抚养的祖父母或多或少承担了父母亲的那部分心理功能。在很多年轻父母沦为房奴、车奴、加班加点赚奶粉钱的同时,用心陪伴孩子成为了一种奢侈。

 

于是,祖父母们一边埋怨现在的子女自私,只想着自己;一边允许子女啃老,从房款首付到全托式育儿。

 

这是一个“闭环式”的家族依赖链,年轻一代依赖着祖父母提供的资源,祖父母依赖着抚养孩子的孩子带来的生存意义和心理满足,孙辈的存在紧密地链接着两代人的心理和现实需求。

 

隔代抚养中,大多数的祖父母会刻意回避早年养育方式上的错误,对孙辈的要求远没有对子辈那么严厉;没有为子辈做到的,会努力为孙辈付出。

 

他们在抚养孙辈的过程中,无意识也在满足内心两方面的期待:一是修复早年在养育过程中与子女链接上的缺憾;二是补偿内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缺失。

 

结构式家庭治疗强调,夫妻应是一个家庭结构的核心轴,无论是家庭问题还是家庭成员的个体症状,根源在于家庭结构的功能不良。如果家庭功能、核心成员功能出现了问题,家庭问题必然产生。所以,祖辈介入子辈的家庭中须以维护年轻父母的功能稳固为前提。

 

3.

隔代抚养不如隔代帮忙

 

客观现实上,隔代抚养可以充分利用家族资源、共同抵御现实世界的艰难和风险,有很好的一面;另一面是,家族成员很容易因守不住各自的家庭角色界限过度卷入,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隔代抚养”需要守住两点界限:一是外在事务上的界限,孩子的哪些事情由父母替孩子决定,哪些事情可以交给祖父母代办,需要事先有充分的讨论和共识;二是避免内在对孩子抱有幻想性的期待。比如希望孙子要是男孩(女孩)多好、希望孙子的性格像父亲(母亲)一方该有多好、希望孙子将来从事祖父母认可的行业等等。

 

这些行为都是将自己内心的期待放在了孩子的成长中,潜意识希望孩子会成长为他们内心想要的样子。过多的愿望往往显示出抚养者内心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孩子的自主空间被抚养者的期望占据着,孩子要么成长为顺从型的,抚养者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缺乏创造的活力和动力;要么成长为反叛型的,一直保持着让人失望的熊孩子状态,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在具体实施中,隔代抚养还存在两个不容忽视的困难,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第一次与父母分离的创伤期和第二次与祖辈分离的创伤期。对孩子来讲,如果过渡阶段处理得不好,将会在心理留下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

 

如果家族两代对隔代抚养的利弊有了充分的讨论和认识,将隔代抚养限定在隔代帮忙的界限内,可以最大化地规避隔代抚养的不利之处。

 

隔代帮忙就是家族成员相互合作抚养第三代,但孩子的父母应作为孩子身心成长的第一责任人,祖父母只是父母承担责任的协助者。比如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可以帮助孩子保持与父母稳定频率的联系,帮助孩子理解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消化小孩内心对父母的“怨恨”;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尊重父母在孩子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

 

另一边年轻一代的父母应当肯定和感激祖父母对自己的支持、付出,理解老人在抚养过程中倾注的情感、承受的压力、积攒的委屈,老人并不是敌人,是我们育儿路上一起打怪升级最得力的助手。隔代抚养更讲究人际间沟通的艺术,比如提前沟通、相互尊重、换位思考。

 

就像打电话求助的那位老人,如果儿子、儿媳提前与她讨论过孙子上哪所幼儿园,以及选择的利弊,当老人感觉到被尊重,这样的纷争有可能就会避免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