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舍不得孩子走弯路的家长,都怎么样了?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非常气愤的图片,男孩跷着二郎腿玩手机,他的妈妈在地上跪着看他。
这孩子觉得很有趣,还给妈妈拍照上传朋友圈,并且配文字:开心每一天。
原来,为了劝儿子回到学校上学,这位妈妈已经在地上跪了一个小时。孩子的爸爸也一直在旁边站着,夫妻俩苦口婆心劝孩子,孩子却无动于衷。
养出这样的孩子,是父母的痛,也是教育的悲哀。
父母为什么要“求着”孩子去上学?可能是因为怕孩子不去上学不接受教育会没出息,孩子将来没出息会怪他们,也不忍心孩子去吃社会的苦走了人生的弯路……
原因可能有很多,归根结底,是想让孩子走一条相对好走的路,怕孩子未来坎坷。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我比你知道什么是对的”;
“你现在恨我,将来会感激我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
这些话,我们是听着长大的,现在又传给了我们的孩子。
为人父母之后,我们变得柔和慈悲,不忍心孩子受一点委屈,走一点弯路。
可是,从来没有不走弯路的人生,被父母搀扶太久的孩子,慢慢会忘了如何走路。
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有的路或许是曲折的,但是一定要自己走后,才能知道哪条路是适合的。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有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有义务跟孩子言明利害。可是选择还是他们自己,不管直路弯路,他们自己走了才知道合不合适。
2.
没经历过风霜的成长,是一种残忍
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做《临江之麋》,说的是临江有一个人打猎时捡到了一个麋鹿,就把它抱回了家。
起初的时候,家里的猎狗都对麋鹿虎视眈眈,垂涎三尺。主人非常愤怒,呵斥它们之后,它们才老实。
主人还经常让麋鹿和猎狗一起玩,慢慢地麋鹿以为自己和狗是好朋友,狗狗也对麋鹿友善了起来。
直到有一天,麋鹿走出家门看到很多狗,便想上前和它们嬉戏。结果“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这个故事很残忍,也很现实。这和我们的教育多么相似,我们总是觉得把孩子保护好,不让挫折伤害他们,他们就能过得幸福顺遂。
可总有一天,他们要走出我们的怀抱,走入社会的丛林。
没有辨别能力,没有经历过风雨的他们,又会经历什么呢?
听再多的道理,也不一定过好此生。只有真真正正体验过,才能懂得那些道理。
孩子从一出生,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夸大自我”。他们觉得世界是以自己为圆心向外延展的,有的孩子这个过程甚至要持续到10岁。
从“夸大自我”到“真实自我”的转变,就是成长的过程。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规则被重新打破,学着去适应社会的法则。
他们内心的童话世界,变成真实的现实世界。曾经想要什么就去拿,想吃什么就往嘴里塞,后来发现那样会受到惩罚,会被禁止。
“夸大自我”慢慢消退,靠的更多的是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碰壁。
在品尝中,他们知道不是事事都会随自己的心意,在碰壁中,他们认识世界的残酷必须要修炼出一身铠甲。
如果父母一直给孩子设计前路,搀扶着孩子走好每一步,那会阻止孩子形成“真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