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亲妈下跪一小时为求儿子上学:舍不得孩子走弯

3.

到底是孩子的事,还是父母的事

 

这世上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人的事。

 

孩子的事,本质上也是他人的事。可是父母总是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是一种和孩子共生融合的状态。

 

而父母之所以把这些都当成自己的事,大多是因为恐惧。

 

我们害怕孩子将来一败涂地,我们害怕孩子的人生吃太多苦头,我们害怕自己经历过的遗憾孩子再去经历,我们害怕孩子失败后我们无法接盘。

 

出于恐惧,我们把担心投射到孩子身上。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他们制造压力,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想法,来缓解自己的恐惧。

 

《少年说》上有一位国防班男孩罗万豪,他走上屋顶表演了一套咏春拳,掌中带风,飒爽英姿。

 

可是这位小男子汉,冲着父母喊出自己的心里话却令人震惊,他说:爸爸妈妈,你们能再给我一次长远的目标吗?

 

原来是罗万豪的父母从小就给他制定了一套属于他的奖惩机制,那套奖惩机制一直“拉”着他前行。

 

达到父母指定的目标后,他就能得到一定的奖励,否则就会受到一些惩罚,比如减少玩乐时间。

 

为了那些奖励和小目标,他一步步向前走,超越了很多同龄人。

 

可是,到了高中以后,父母不再给他制定目标,觉得他应该有能力自己走了,可是他却开始迷茫。

 

习惯了被拉着走路,自己就失去了走路的能力。

 

他冲着父母大喊:爸爸妈妈,你们能不能再给我一次长远的目标?

 

 

看着这个男孩,觉得心里酸酸的。

 

按理说,培养出这么一个优秀的孩子,是父母教育有方。他的未来可能是考入排名靠前的国防大学,然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再然后呢,结婚,生子……

 

一步步被牵着走,那这一生到底是他的一生,还是父母的一生?

 

像罗万豪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父母为了孩子能走得好,学得好而带着孩子一路小跑,走所谓的“捷径”赶超同龄人。

 

可能很多父母会觉得,我不管他,他怎么知道往哪走?

 

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很简单又很难做的问题——信任。你信不信任你的孩子,是懂得是非对错的,你信不信任你的孩子,最差也不过是大器晚成?如果你都不信任他,那他自己还相信自己吗?

 

小的挫折不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大的方向我们可以做一些指引。父母有义务指导孩子,但是指导不是指指点点。相信孩子可以的,他们就真的可以。

 

 

4.

“主动”的人生,不是催出来的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一书中提到:孩子主动做什么,只能听从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只有自己。

 

我们催促孩子也好,给孩子设计好路途也好,即使是孩子自己在践行,即使孩子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可那毕竟不是孩子的主观意愿。

 

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主动性,可是,“希望别人拥有主动性”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如果孩子主动去学习,那就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愿,那就不算主动。如何孩子不主动学习,那必然也是没有主动性的表现。

 

真正的主动,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改变。

 

作家刘同曾经也因成绩不好,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衬托那些学习好的同学的。至于考大学,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为了什么。

 

高三的时候,他在同学的怂恿下,去参加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系面试。没有基础的他,没有任何悬念初试就被刷了下来。

 

可是就是在大学待的那几天,彻底改变了他。他看到了大学生得丰富多彩,看到了大学生的意气风发,看到了自己小城市的局限性。

 

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不想考大学,而是讨厌那些在他耳边唠叨让他好好学习的人,那些声音仿佛在唱衰,告诉他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完了。

 

而自己亲眼见过大学之后才知道,那是一种自由,一种宽广。从那天开始,他好好学习,把曾经的懈怠全部补上。

 

我们跟孩子说过多少句好好学习,报过多少冲刺班、辅导班,但是真正能改变他们的,恰好是他们自己碰壁后的感悟。

 

至于什么样的弯路是可以走,什么样的弯路是不可以走的,李玫瑾教授提出过一个“三不惯两不管”:不懂得尊重不能惯,没有底线不能惯,毫无责任感不能惯,能独立完成的事不管,能自己承受的挫折不管。

 

人生没有回头路,每一步都是成长,做错了一步,后面还有新的路途,试一下又何妨?

 

别人说得再多也没用,只有自己经历过,才算是成长。

 

孩子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多撞几次也就知道路在何方。我们做父母的,不是一遍遍提醒他们,不要去撞那堵墙。

 

而是忍住自己的心疼,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支持你尝试,成功或者失败,我们都一直爱你。我们也不知道是好是坏,你要不辜负自己的选择就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