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2)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的新思想流派崛起为心理学的主导力量。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可以成为一门更科学的学科,心理学需要关注可观察和可量化的行为。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些行为主义者,如华生和斯金纳,坚持认为学习纯粹是通过联想和强化的过程发生的,个人的发展被认为是对奖励、惩罚、刺激和强化的反应。
这一理论与其他儿童发展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不考虑内心的想法或感受。相反,它只关注经验如何塑造我们。
从这种发展理论中延伸出的两种重要的学习类型是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通过将自然产生的刺激与先前的中性刺激配对来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利用强化和惩罚来改变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个体的思维过程的发展,着重描述了我们的思维过程如何影响我们理解世界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影响深远,虽然在现在看来是显而易见的观点,但在当时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儿童发展的看法:儿童与成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在此基础之上,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来解释儿童智力发展的步骤和顺序。
关于儿童社会发展的研究有很多心理学家都尝试过,约翰·鲍比提出了最早的社会发展理论之一。鲍比认为,婴儿与抚养者的早期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在一生中继续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关系。
鲍比的依恋理论认为,孩子天生就有形成依恋的需要。这些依恋的需求能够确保儿童得到照顾和保护。不仅如此,不同婴儿的依恋满足还具有不同的行为和模式。换句话说,孩子和抚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构成了孩子的依恋模式。婴儿努力希望与抚养者保持亲密的联结,抚养者反过来又为婴儿们提供了安全的港湾。
后来的心理学家们在鲍比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婴儿与抚养者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依恋类型:接受持续的支持和照顾的婴儿更有可能形成安全的依恋类型,而接受比较疏离、不太稳定的照顾的婴儿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或者焦虑型依恋。
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基于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研究。班杜拉认为,条件反射和强化过程并不能充分解释人类所有的学习。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包括父母和同龄人,孩子们能够发展出新的技能,获得新信息。
班杜拉认为,观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观察并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相反,儿童还可以通过听他人的描述来学习新的行为,以及通过观察书籍或影视作品的人物的行为来进行学习。
社会文化理论是由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一种开创性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和皮亚杰一样,维果茨基认为,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他的社会文化理论还表明,父母、看护者、同伴和整个文化都是刺激儿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在维果茨基看来,学习是一个内在的社会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习融入了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他还提出了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学生个人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在这样的理论概念中,每个学生都被认为拥有可开发的潜力,在接受引导和帮助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地学习和增加他们的技能和理解的范围。
随着国家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心理学知识,探索自己的情感,愿意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解决内心困惑。有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后,也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心理世界,儿童青少年群体也成为了心理工作者们的工作对象。
在众多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精神分析流派一直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和变化。不管是心理工作者还是育儿工作者,在与儿童青少年的工作中,少不了精神分析视角的支持。
2019年12月《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的发布,学校、医院和教育机构等体系对专业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工作者的需求大大提高,儿童青少年专业心理咨询将成未来蓝海。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