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懂得麻烦别人的人,更值得深交?(1)
我们从小听着“不要轻易去麻烦别人”这样的大道理长大,习惯什么事情都自己扛,遇到需要找别人帮忙的时候,就两字:纠结。
然而,越长大我却越发现,生活中有一些“麻烦精”,他们不仅不排斥麻烦别人,还通过麻烦别人积累了人脉,让自己变得更受欢迎。
一般来说,在多数人的认知里,去麻烦别人是消耗人脉,因此大家都不愿麻烦别人。
但实际上,适当麻烦一下别人不仅不会消耗关系,反而会促进关系。
朋友是个美妆博主,有次她写一篇纹绣相关的文章,需要用到一些对比案例。本来,朋友有个高中同学现在在开纹绣工作室,完全可以帮她这个忙。
但朋友觉得,自己和对方不是很熟,不想去麻烦别人,就在网上“征集”。忙活了两天,得到的案例都不能用......
无奈之下,朋友试探性找她同学问了一下,结果对方“受宠若惊”,不仅很快帮他解决了文章的素材问题,还慷慨地给她寄了几款眼线膏试用。
因为麻烦了对方一次,原本生疏的关系一下子活络起来了。
听朋友说,现在她们已经从只聊美妆相关话题的“合作伙伴”,发展到现在成了无话不说的闺蜜。
“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
你总不愿麻烦别人,你们之间的互动机会就少,你们的关系也就热络不起来。反之,互动越多,你们的关系才能越熟络、越亲近。
所以,人际高手都明白一个道理:关系必须在互动中不断深入,而“麻烦”就是一种实质有效的社交互动。
适时适度地麻烦一下别人,其实是在为你的人际关系加温。
如果你从来不去麻烦别人,你也就拒绝了一段关系的建立。
有朋友跟我说,他之所以不想麻烦别人,主要是担心自己会被人拒绝。
我曾有段为期两年半的美国留学经历,那时候刚到美国,人生地不熟,加上英语口语比较生涩,跟班上其他同学始终融不到一起,日子过得很是郁闷。
我的导师建议我,尽量多去跟美国学生沟通交流,请他们帮我纠正口语问题,这样不仅能比较快地突破语言障碍,还能走进他们的圈子,交到朋友。
可当时的我比较玻璃心,害怕别人直接拒绝我的请求,也担心别人会觉得我是个突然闯进他们生活的“冒失鬼”。
所以,有时候班里的美国学生主动来接近我,我都表现得支支吾吾,甚至避开他们。
就这样形单影只了一学期,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了,我要放下玻璃心,尽快突破语言瓶颈,尽快融入班级环境,不然我这学留着,没意义啊?
于是第二学期一开始,我就主动找到班上的几位美国同学,简单寒暄过后,我表达了自己想请他们帮我提升口语能力的诉求。
一个学期下来,我的英语口语进步很大,已经可以做到地道流畅地跟当地人进行日常沟通交流。
而因为这次“主动麻烦”的契机,我走进了当地学生的社交圈子,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大家开始邀请我参加他们的聚餐,约我一起去近郊游玩,我也从当初的“闷葫芦”,成了大家眼里的“开心果”,在留学生群体中有了不低的人气。
席间,他们对我说,我们特别喜欢你,你的心态很开放,愿意主动跟我们交往,我们很舍不得离开你。
这段经历让我发现,懂得麻烦别人的人,反而更受欢迎。
人天生具有“抱团性”,当你去“麻烦别人”的时候,其实是释放了一种渴望加入某个群体的信号,绝大部分人都是乐于“接纳同类”的。
而“麻烦”这个动作可以告诉别人,我始终保持着开放的社交心态,我希望通过求助跟你发展更亲近的关系。
通过“麻烦”,我们无形中拉近自己跟别人的距离,让别人逐渐接纳、欢迎自己。
所以,那些懂得麻烦别人的人,往往能走进更多社交圈子,得到更多人的欢迎。
很多人会把自己的求助看作一种侵扰,怕对方因此感到不爽,所以不敢麻烦别人。
富兰克林在当选州议会秘书后,有个势力很大的议员一直反对他。为了前途,他必须想办法得到那名议员的支持。
经过打听,富兰克林得知那名议员收藏了一本非常小众的书,且视若珍宝。
于是,富兰克林就给对方写信,说自己有一本很想看的书,但是到处都找不到,听说他那里有,希望能够借阅。
过了一段时间,富兰克林把书寄还,并附上了一张便条,十分热烈地表达了感谢之情。
经过这次“求帮忙”后,那名议员对富兰克林的态度大为好转,第一次向他主动打了招呼,甚至开始愿意给富兰克林提供帮助,后来两人还成了好朋友。
为什么富兰克林只是求对方帮了一个忙,就把“敌人”变成了“贵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