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如何一步步被利用?
有很多人在被反转事件欺骗后,都觉得心寒,甚至想永远保持沉默。
其实,被这些谣言欺骗,并不是你的问题。
因为人人都有共情力。
明白他人的痛苦,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对方,为他人的幸福而高兴,为他人的悲伤而落泪。
没有共情力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
就像前不久的“五年级女孩跳楼自杀”一样,女孩在学校里跳楼自杀,一时间有人说是老师打了她、批评了她的作文,又有人说那天老师没打她,也不是那天改的作文。
争议是可以理解的,但无语的是,真相还没水落石出前,有个家长居然说在群里跳出来,说觉得老师没错的点个赞。
你以为是快手搞笑视频吗?这可是人命啊。
但其他家长,还真的排着队形在下面点赞,何其荒谬。
老师有错当然要被谴责。但是漠视他人的苦难,才是最大的恶。
受难者,没有翻身之处。
你可能会觉得,有共情力会被利用,没共情力又被说冷血,太难了吧。
其实不是。不加思索的善良,是乌合之众,经过思考后的共情,是理智。
我们需要的,是带着质疑的共情——我关注这件事,同时也保留观点,希望不是自导自演。
耶鲁大学教授保罗·布卢姆举了个例子。
就比如愤怒,愤怒可能会让一个父亲,杀死襁褓中哭闹的孩子。
可如果是对不公正事件的愤怒,却有可能推动世界的改变。
像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一开始就是因为大家被愤怒冲昏了头,纷纷指责女医生,导致她不堪压力自杀。
后来事件反转,是孩子和家长不讲道理在先,但是,这位女医生,已经死了……
参与热点的人,制造了热点。
原本仗义执言的好人,反而成为实施网络暴力的刽子手。
法不责众,自己的良心会忘记吗?
但还好,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现在大家已经越来越理智,比起先带节奏,更多人是保持关注,但不乱下结论。
鲍某性侵事件,即便不再上热搜,仍然每天都有网友在关注。
王振华性侵,只被判了五年,大家说写文判10年,真的性侵只判5年,怎么都有问题,就事论事,不批判别的。
深圳新人入职被性侵,全微博的愤怒,最起码换来了当事人的道歉,而不是又一次不了了之。
别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掩埋。
每一份关注都是推动,让弱者被看见。
真实即便奢侈,也要拥有辨识能力
在经历了那么多“狼来了”事件后,你还会选择站在善良和理智的一方吗?
微博上,有1万人选了:会。
庆幸的是,我们仍然保留赤诚,而我更希望,我们能拥有理智的共情力。
在这些事件中,最应该被谴责的,不是那些热心的路人,而是有心造谣,煽动情绪和对立的人。
马克思曾说,
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
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为了利益,为了流量,或者纯粹是愚蠢,而利用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
其次,你的善良,必须有锋芒。
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中提过,谣言的基本模式是:简化、强化、同化。
简化事实细节,强化情绪和争议,和你经历过的类似事件发生同化,让你更容易产生共鸣。
如果你对一件事有所质疑,尽量去看是谁第一手发布的——通常都是“听说,朋友说,群里说”,到这一步,你就可以对此有所保留了。
其次,看内容,是不是耸人听闻,恐吓夸张,违背现实,或者过度渲染情绪,即便事件为真,也可能是别有用心。
接着,看传播渠道,只有微博朋友圈,还是官方媒体报道,可信性不言而喻。
了解更多的消息,对事件保持关注,是我们作为普通人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
至于还原真相,破案,就交给更加专业的人去做。
最后,对那些肆意玩弄他人感情的人说一句:对不起,我的善良很贵,你不配。
愿所有的苦难,都不再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