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2)
2.
任何方式的爱都不能成为父母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的理由
在热播的连续剧《小欢喜》里,宋倩为了陪女儿参加高考,不惜辞去了重点高中金牌物理老师的职位,360°全方位盯着女儿高考。
疯狂的宋倩强迫英子在高考誓师大会的心愿气球写下“考上清华北大”“高考要到700分以上”;禁止女儿吃一切她认为是垃圾食品的食物,每天各种营养餐,养生药膳。
这种全方位的母爱,让英子感到崩溃。
最后连报考哪一所大学,都只能是由妈妈决定。
这让人窒息的管控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英子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我不是非要去上什么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面对撕心裂肺的母女,大家看着是不是特别揪心,妈妈为女儿付出一切,却换来了这样的结局。
换成任何一个乖巧的孩子,都不可能在这样的压力下安然无恙。
有一位网友发文说,受够了父母的所谓“为我好”,夜深人静时经常崩溃。
而长期被父母的“为你好”的精神虐待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性格方面的负面改变。
还记得被送上热搜的杨烁教育观吗?
杨烁主张养育男孩不应该太惯着,所以他就以威胁恐吓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杨雨辰做事情只要稍微慢一点,就会被爸爸大声催促。
走路的姿势没有按照爸爸的标准,就会被要求再走一遍。
杨烁催促的言语中,充斥着各种威胁性语气的词汇。
片中杨烁的严父形象,唤起了许多人童年备受精神虐待的痛苦记忆。
节目里,我们看到的是杨烁一次次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我们不知道作为爸爸是出于什么考虑,但是我们看到了杨雨辰面临选择,畏首畏尾的表现。
你能说宋倩和杨烁不爱孩子吗?
他们爱,但爱并不能成为他们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精神虐待的理由。
父母对孩子的打击、威胁、惩罚,无非就是想把孩子变成一个“听话”的玩偶,千依百顺。但没有父母会考虑这些对孩子洗脑式的言论,对孩子造成的精神侵害。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
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思。
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们会习惯性的自我批判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长大成人后,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久久无法解脱。
(未完待续。。。)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