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之间』第五章 分离与个体化8
母亲在这个时期要通过一个情绪上的困难阶段。从幻想将拥有一个孩子以后,她首先要怀着作为她身体一部分的小孩九个月的时间。当小孩从她体内生出时,生理上的一体感被心理上的一体感——共生——所取代。当心理上的诞生继续进行,母亲必须要经历一段长时间跟着小孩的脚步,根据小孩的需要而往返推拉(push-pull )分离过程,此时她自己对亲密和距离的需要常常是不被重视的。小孩慢慢发展出关心和同理母亲的能力,对于加诸母亲的许多要求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回报。
那些过去并没有经过足够分化过程的母亲常常会在这个孩子发展的阶段中遭遇到最大的麻烦。因着她自己对分离的焦虑,她可能会和共生期的孩子处得相当好,因为这时的小孩满足了她对亲密的需求。在实践次阶段中,她可以自恋地享受着孩子的自大。然而,在复合次阶段中,她却可能会在孩子分化的过程里经验到焦虑。当孩子表现出一点轻微的分离冲动时,她可能就会去黏着孩子。或是她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抱起孩子,而却不一定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等这样的妈妈自己觉得安全了以后小孩就会被放下来。有一些母亲会真的去鼓励小孩的亲密行为或是用遗弃来惩罚小孩。也就是说,如果小孩表现出一点点独立的需要,这种母亲就会威胁要远离。她们可能会真的很疏远,常常把小朋友单独放着好几个钟头。反之,当小孩顺从这种母亲时,她就会把他包在融合式的温暖拥抱里。这种模式可见将在第十章中讨论的边缘型人格违常病人的奖赏型与处罚型客体关系单元。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遗弃威胁都会造成心理上的问题。即使是“够好”的母亲有时也是会以远离来威胁她们的孩子。
一个年轻的母亲面向着她的小孩,倒着走向车子,怀里满满的都是包裹。二岁大的孩子固执地黏着购物车不肯离去。不管怎么哄,她都拒绝进汽车里去。“好吧,那妈妈走啰。拜拜,”妈妈摇了摇她唯一还能动一动的手指。小女孩停止了她的嬉戏、静了下来、找着妈妈的脸,“拜拜,”她重复妈妈的话,争着去开汽车的门。她的声音以温柔的音调在招手,而不是拒绝。孩子再一次看着她,然后再一次忽视她并再爬上另一个购物车上。母亲这时站起身,叹了一口气,把包里放在前座以后说,“哦,好吧,随你便。”她走到孩子身边,费力地从闪亮的购物车上撬开她沾满巧克力的手指,抱起边踢边叫的孩子到车子里。一旦在位子上扣好安全带,小女孩马上就接受了妈妈丢给她的抹布。
这个母亲,虽然看起来好像是用威胁要遗弃来试图控制小孩,但并没有真的那样做。听她说话的音调就知道她不会那样做。整个过程里她都温暖而诱人。孩子在依恋上仍是安全的。
Winnicott(1960)曾说孩童会透过从环境中取得自己之所需来对自己的发展过程出力。他并不需要最理想的母亲,他只需要够好的母亲。一些孩童对父母来说会比其它的孩童来得困难,正如有一些母亲在必须有距离或亲密时特别有困难一般。对一些原本有能力处理发展中之课题的孩童和母亲而言,他们的问题可能只是互相不适合对方而已。一个有活力、有抱负、看重自主和自发的母亲可能会在和一个以自己文静步伐成长的男孩相处时遭遇到一些困难。她如果和一个主动,甚至有一点拼命的孩子相处可能会做得比较好。
因为母亲和孩子在复合期的推拉挣扎,父亲在这段期间可以承担新的重要性。在整个共生或孵化的过程里父亲也可以分享母亲——孩子的亲密。在复合期,父亲的分享常常转变成一种独特的、作为第三者的角色。这个处于外界且特别的人可以帮忙母亲和孩子从共生二元体中以及他们之后自主与控制的挣扎之中解放出来。透过分别对不同之个体的态度去博得母亲和孩子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父亲可以助长这个分离的过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