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六章 心理机转4


攻击性冲动并不是自体唯一会投射的部分。需求与自体影像也同样地会外在化。另外一个临床案例可以显示出原欲需求的投射:对养育者与亲密感的需求。

 

一个湿冷的雨天,一位外表邋遢,穿着不相称的破运动外套与鞋子的男人,走进westside社区精神卫生中心。一位精神科住院医师和他会谈。他认定这人处于精神病状态,混乱且自我忽略而应该由医院来照顾几周,然后再进入门诊治疗。患者拒绝住院与药物,如这三年来他所持的态度。他并没有伤人的危险,因此医师在没有得到他同意前,没有办法要求他住院。

“好,所以,”医师说,“我希望你明天再来,我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地方住下来,而且有东西吃。这是我希望做的。你觉得怎么样?”

虽然曾经有人提出类似的建议好几次,但都被拒绝了,不过,这次医师提供协助的方式有点不一样。他没有命令、处方开药或要求——他只是表达个人的期望。这个街头游民回答:“噢,好吧!如果这样会让你好过一点的话。我会来,我不介意帮你的忙。”他遵守自己的承诺。第二天他来了,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庇护所。而这些他已经拒绝了好几个月。

 

患者显然忘了自己想要好过一些。他以为如果他得到食物和住宿的话,会让医师觉得好过一点。虽然我们可以认为患者会说这句话“如果这样会让你好过一点的话”可能只是偶然的故施小惠,不过,毋庸置疑的,当患者说“我不介意帮你的忙”。他是将自己的需求投射出去,是患者跑来找医师帮忙,而现在他以为是医师需要帮忙。他同时也投射自己希望受到照顾与养育的需求到医师身上。

 

有人争论说这些投射来自于敌意。同时也来自一种想要把不要的感觉与自体影像予以外在化的期望。人们也可以揣测这个患者恶意地想要摧毁医师安全包容的影像,然后藉着帮忙来加以修补自己造成的破坏。这种解释,我认为是过度重视所谓精神病患者是笼罩在无限的攻击冲动之中的理论;他低估了精神病患者寻求关怀的能力,以及他要求别人关心的期待。这种解释同时也提供另外一种额外的观点,就是不必理解互动本身,而只要将资料勉强配合理论所假设的攻击冲动。其实更简单的想法,而且也和互动所见的资料一致的,可以认定患者的需求太大、太不舒服了,他宁可这些问题在别人身上看到,而不是自己。人们也可以臆测,投射使他和另一个人更接近些。

 

这位街头游民的说法并不只是反映他投射自己的需求到治疗者的倾向。他同时也正确且相当敏锐地描述真实的状况,如同精神病患者常常会做的。这次住院医师的确希望他的患者回来。多数精神科医师需要成功的帮助病人,才能对自己作为医师和协助者感到好过。这位医师说,“我希望你明天再来。”强调了自己而不是患者的需求。这位混乱的患者倒是为自己的投射,找到了一个已经准备好的接受者。

 

投射通常把本身依附到外在客体上,并且和外在客体混杂在一起。就如同变色龙会随周围环境变色一样。通常,但并非总是,投射的人们会发现某人或某事和他们所投射的有点类似。他们将自己不想要的性质归因于某人或某事,夸大并且扭曲这些类似的性质。在临床以外的场合,例如行政决策、人事管理以及司法程序,区分投射于对外在事件的感知是十分重要的,不过在精神环境,通常在开始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当患者说。“我会来,如果这样会让你好过一点的话。”医师并没有争辩是谁需要协助。他只是回答“是的,我希望这样,我们一起去挂号处登记会谈约定。”在患者有机会认识他之前,医师没有强调患者投射的需要。

 

临床状况里的投射与婴儿的诸多行为有相似性。婴儿皱起眉头,吐出一口难吃的菠菜,被认为是和投射等同的早期行为——把不好的东西从自体驱除出来。我们可揣测婴儿把他的饥饿投射到客体,如同邋遢的男人投射自己的需求到精神病科住院医师身上。婴儿会粗暴地咬乳房与奶瓶,好似他们投射自己的饥饿痛楚到养育的客体身上,然后他要处罚这些客体。客体关系的观点是婴儿将他们不想要的饥饿、空虚、贪食的感觉投射到乳房或母亲,然后,由于他们的自体——客体混淆(self-object confusion),害怕被母亲吸纳(incorporation)。虽然我们并不确定婴儿的心智过程,共生晚期与分化早期的自体客体混淆是可能导致这类投射的。

 

在共生晚期与孵化(分化)的早期,孩子的自体感是来自于与母亲之间的区分。随着分辨自体与他体的能力增长,分辨快乐与痛苦的能力随之而来。这种分化与整合经验的能力,如之前所说,必须依赖自我功能在一个既未在身体上或情绪上被剥夺或是无法抗拒的环境中逐步在神经生理发展上逐渐展现。在“够好的”环境中(温尼科特,1953),自体与他体以及欢乐与痛苦会将自己分出来。很自然的,会把愉快的经验归于自己,痛苦归咎给他人;好的留给自体母亲(the self-mother),双元体(dual unity)和坏的投射出去。投射是一种主动有选择性的自体他体混淆类型,视自我分化功能而定。

 

大一点的孩子投射不想要的感觉到母子双元(mother-child dyad)之外。投射可能在陌生焦虑(stranger anxiety)中扮演一部分角色,然而不想要的攻击性感受则在母子双元之外被经验到。当学步儿把感觉归于填充动物时,他们便是在投射。之后,他们把过错归咎到填充动物身上:“是比利做的。”即使是健康成人也会藉着推诿卸责、责备、轻视别人以投射不想要的感觉并且把问题外在化,而不是承认自己的问题。好和坏同样会被投射,不过比较少见。俗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指把想要的特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