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六章 心理机转31


治疗的结果并不好。治疗者没有能够帮她了解到她认同治疗者是有防御的面向。他也无法确切地察觉到自己的缺点。患者变得越来越武断,否认自己依附与依赖的感觉,并且认同治疗者所鼓励的、虚假的自信。她后来离开教师生涯,愤怒地与丈夫离婚,然后陷入财务危机,因此不得不中断治疗。她必须放弃研究所并且找一份新的,不过比较不理想的教书工作。几年之后,她才有办法再度接受治疗。

 

她再次认同这位治疗者。他帮她进一步检视她自己的认同。这个治疗工作让她可以选择她认同的部分中,哪些最适合她的才能与状况。她从第二次治疗所学得最重要的是,她自己最适合成为什么样的人,可以反映在以她自己的才能与需要来说,什么事最合适的之上。有所选择(selectively)是成熟认同的指标。

 

在第二次治疗的尾声,M.N.与另一位男人展开关系。在她试图也对女性探索是否有交往的可能性之后,她以适合自己角色的方式与这位男人建立关系。她对于如何既独立又亲密地与男人建立关系的这个领域的关切、冲突与尝试解法都是合乎她的背景、生物学以及她新的社交环境。

 

她的自主性,即她想成为自己想要并且适合她的人,在第二次治疗中一直是被尊重的。这种对她能力尊重的态度,发现并且创造了她自己生活的意义与目的,这种态度也内化成她本身的一部分。认同对她而言,成为比较不像对第一个治疗者那样的个人化。它变得一般化而成为一组指导原则。有些理论者称这种过程为结构化(structuralization)。

 

多数心理治疗者相信所有治疗,包括精神分析,都受到认同治疗者这现象的帮助。甚至相当成熟的患者也纳入治疗者对人类生存状态感与兴趣的观察与接受。患者将这些属性改变成适合自己的需要。例如,若患者只是像治疗者一样,想象自己的感觉而不采取任何行动,这样是不恰当的。患者不是采取行动就是延迟行动。因此,当患者结束治疗,他们会以被启发与良好的自我观察(这部分已经内化),加上自信的能力,来作决定并且采取行动。

 

在儿童的发展中,和内射相反的认同随着完整的客体关系的成熟而逐渐明显。这时候,三角(指儿童、父亲与母亲)或是伊底帕斯关系的形成对于认同的发展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许多客体关系理论者,像Mahler,对于分离与个别化议题的讨论甚至于伊底帕斯关系,虽然他们注意到伊底帕斯冲突的重要性。他们并非否认这些性与攻击问题的影响,只是认为以前的著作,从Freud(1900)开始,已经清楚说明这些重要的议题。其他人,如Jacobson(1964),追溯从伊底帕斯阶段到青春期内射、投射与认同的过程。

 

在伊底帕斯阶段,男孩逐渐注意到自己与父亲的相似性。他们观察他们的生殖构造。他们同时提到自己想要拥有母亲并且与母亲亲近的想法。于是他们会觉得和父亲处于竞争状态,随着完整的客体关系发展,他们同时感到自己的渺小,依赖并且无能与父亲竞争。与父亲争取母亲的注意力,同时又得避免与父亲冲突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认同父亲。如此一来,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够大的,像父亲一样地拥有母亲。这种认同对男孩是有用的,因为他们将它普遍化并且学习去积极地努力、肯定自己、遵守规则并且与团体合作。直到青少年阶段,当他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且找寻自己的女性伴侣后,他们才能放弃自己拥有母亲的这个部分解决之道。在此时,他们可以自由地发展新的认同。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