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七章 自闭2


大多数的客体关系理论学者并不像两位Blanck走得这么远。他们仍然不同程度地用着各种标记来描述各个症状群。当他们把这些标记和生命早年的发展任务关联在一起时,建立了一种依据分离——个体化的发展概念来安排的精神病理之系谱连续体(Kernberg 1970,Rinsley 1982, Horner 1984, and Adler 1985)。以下是个概要的图表(见下页)。

 

这个概要图表总是一直在校正与修订之中。Sandler 与Rosenblatt(1962)这样描述精神分析取向的研究,“在我们的临床资料和理论陈述之间,有一个恒常存在着的互动,在我们看来,这互动式所有科学程序的一种基本组成要素”(p.128)。

 

发展阶段

诊断

人格组合的层次

自闭

(Autism)

自闭型精神病

(Autistic psychosis)

精神病组合

(Psychotic organization)

共生

(Symbiosis)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孵化(Hatching)

   

实践

(Practicing)

双极性情感性疾患

(Bipolar affective

 

复合(Raprochement)

反社会型(Antisocial)

分裂病型(Schizotypal)

分裂型(Schizoid)

边缘型(Borderline)

自恋型(Narcissistic)

边缘组合

(Borderline organization)

完整客体关系

(Whole object relations)

强迫型(Obsessive)

歇斯底里(Hysterical)

正常——精神官能症

(Normal—neurotic)

精神官能症组合

(Neurotic organization)

 

在非正式的谈话里,许多的医师会描述某个个案有分裂的客体关系,好像在这个案心里仍保有一个复合期中的学步儿童。然而,客体关系系谱学所要指涉的,其实不是这种过分简单化的因果关系理论,如果你真的去问他们,大部分的医师都不会赞成这种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固着理论。大多数人都会相当谨慎地指出一个成人的分离——个体化问题可能和小孩子的问题类似而且还要更复杂些,因为成年人事实上已经通过了伊底帕斯期的冲突、潜伏期的发展以及青春期的认同重建(Blanck and Blanck 1997)。

 

虽然还有其他的因素会造成客体关系的障碍,许多的心理治疗师因为他们对个人互动的兴趣而强调早年关系的障碍是造成困难的原因。一些学习和注意力有缺陷的疾患,天生就有自我统合功能的缺陷,导致没有统合好和坏的自体与客体表象的能力。像这样的缺陷可以导致一种持续到成人期的分裂客体关系单元。同样地,一个先前已经建立起统合完整客体关系的成人,也可能因为脑伤而造成自我统合功能的退化。这个成人可能会在弥漫情绪的当下互动里重新回到分裂客体关系的状态,但是在平静安全的时候却还保有完整关系的旧有记忆。由此可见,虽然是一个基本的人际构造,但不表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问题的成因里唯一的人际理论。

 

如果这个婴儿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理论没办法预测基本的发生,那它还有什么用处呢?我相信,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像一般生物学所观察到的,生长时以一定的顺序发生,总是从组合比较粗糙的构造和功能里发展出更为分化、统合的构造和功能。这个过程在逐渐进化到复杂种类的生物演化过程也是如此,就像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复杂器官系统一般。这个现象反应在那句有名的格言上:个体发生学摘要地说明了种族的演化史。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