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十三章 技巧中的治疗、关系10


七、滴定亲密感与需要——恐惧两难处境

 

多注意到技巧的关系层面也有助于调整心理治疗以适应治疗精神病患者。我已经描述过精神病患者如何倾向于模糊自体他体界限。他们如此地渴望着共生单元,因此很容易感受到融合(fusion)。如果自体影像沉没在客体影像里或是被客体形像吞噬,他们会觉得自己逐渐地消失在客体之中。这种自体的丧失是灾难性的——一种存在的终了,一种崩解。因此,虽然精神病患者寻求融合,但他们也会害怕它与避免它。Burnham与同事(1969)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这种倾向为需要——恐惧的两难。

 

心理治疗者发现自己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这种“意向矛盾”(Ambitendency)感到困惑.一方面,这些患者要求协助、药物与再保证。另一方面。他们会谈爽约、拒绝吃药并且退回到疏离的状态。如果治疗者不响应这些要求,患者可能觉得被抛弃,无助与无价值。如果治疗者果真予以反应,患者可能觉得被侵犯,被控制。由于这里没有“正确”答案,治疗者没办法找到一个适当的情绪立场或态度。中立当然没有帮助,客观也没有办法满足这些要求,平缓而延迟注意也是没有作用。给予忠告,则太过于干涉而且会被认为是种要求。同理则感觉像是融合。在这种情形之下,治疗者必须随着患者的情绪状态来变动。这个过程我称之为滴定亲密感(titrating the closeness)。

 

当治疗者开始治疗精神病患者,他可以藉由问问题,做同理的评论以及将隐喻转成抽象语言等方式来接近他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当他和患者更为契合(engaged)时,他会注意到焦虑的征兆——声音变大,没有目光接触,转头或是沉默。这时候。患者是在表示自己对亲密感的需要已经转变成对融合或失去自体的恐惧。这位合调的治疗者会注意到这种转变和撤退,直到患者觉得彼此的关联比较合适时。如果患者想要维持客体关联性而使得治疗可以继续下去的话,这种来来往往的过程会一再地重复发生。

 

滴定亲密感可以用真实的身体距离来做到。治疗者可以越来越靠近患者,直到患者表现出焦虑。然后他应该要退回去。治疗者可以在椅子上前后移动来做到这一点。多数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疗者比平常心理治疗时更温和些,而且坐得更近一点。不幸的,治疗者常常会有点害怕患者而且错把自己的焦虑当成是患者的;他们从未建立理想的距离。治疗者必须尊重自己对距离的需要——这没有什么不对——只要他们不把自己的需求归咎于患者的“冷漠的精神病状态”(aloof psychosis)。

 

最理想的身体亲密感或许不是对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很实用,因为有些患者觉得自己需要身体上的抱持。住院患者有时需要监禁或床单约束;护士有时会握住他们的手或拍打他们。对心理治疗者来说,通常最好和这些患者坐近一点、温和地与他们互动、密切地保持注意,但是除了轻拍与握手之外,不要碰触他们。

 

滴定亲密感并不是要弥补假设里不充分的养育抱持。反而是要充分地进入精神病患者的客体世界以建立有意义的接触。一但这种接触达成,治疗者就可以准备温和地协助这位患者去澄清自体他体混淆,而且让患者比较清楚了解到是谁与他发生关联。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