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爱心理丨请不要忽略孩子的行为表达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很难用语言来言说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特别是年幼的孩子,或者是不愿意表达自己感受的孩子。
而有时候,却是某些东西阻挡了孩子的表达,比如家庭关系不和、跟父母缺少交流等。
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背后往往隐含着更深层的心理需求,是需要父母们去主动发现的。所以当孩子出现一些行为时,父母们是否有注意到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心情绪呢?

孩子的攻击性在2-3岁左右开始体现。比如没轻没重地随手把东西扔在地上,或莫名其妙地推别的孩子。
很多时候,当父母看到这样的行为时,经常会有两种反应:一种反应是责备孩子,直到他停止这种行为;一种是放任不管,任其自己停止。
持第一种反应的家长,可能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认为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或者是和自己唱反调。孩子年龄越大,家长越有可能出现这种反应。这样有可能导致孩子进一步压抑自己的情绪,与家长的交流愈发减少。
持第二种反应的家长,或许是感觉到了孩子有情绪,但却没有注意到这种情绪之后的心理需求,只是任其发泄,让其自行纾解。这可能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小孩子在睡觉前很容易哭闹,很多父母都能理解。但当孩子长大后,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就会引起家长的困惑。
有的家长会认为可能是孩子胆小,或者是依赖父母。那么,还有那些原因会导致孩子不愿睡觉呢?
一些孩子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创伤性事件,如打人、受伤等的影响;一些孩子因为区分不开想象与现实,会因动画片、故事,认为怪物就在身边;一些孩子对公平和温暖要求很高,或者孩子只是因为希望父母多陪陪自己,被冷落就会伤心难过。
父母们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说谎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说害怕被责备,或者是不想让父母太过担心,想自己处理某些问题。例如,如果家庭管理过严、教育方式粗暴,会使孩子下意识地因为想逃避惩罚而撒谎。
当孩子说谎时,父母的反应很容易影响到他们之后的行为。当谎言被识破时,如果更狠地打骂孩子,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更容易导致亲子沟通的减少,很多东西就不能很好地传递和表达了。
有些孩子会因为胆小或是习惯的问题,经常喜欢用哭泣来解决问题,更多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受到心理上的忽视或伤害而哭泣。
面对孩子的哭泣时,如果只是责怪和批评,会损害亲子关系,更有可能让孩子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如果通过食物、玩具或其他孩子喜欢或感兴趣的东西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于变相剥夺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替孩子推卸责任也不可取。
应该想办法与孩子交流,教TA面对负面情绪。
孩子可能会在周末或者去上学前突然身体不舒服,一些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找理由不想去上学,但对此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通过系统的身体检查查不出问题,就很可能是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躯体反应。
除此之外,有的孩子会在学校门口大哭大闹、有的孩子死活都不愿出门,总之,就是不想去上学。在孩子刚入学没多久时,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了的。此时责备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要详细问问情况,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信赖,以便找出原因所在。
孩子的行为通常都代表着某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绪和心理需求,父母们请不要忽略。
那平时孩子还有哪些行为表达呢?欢迎大家留言。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