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后来的一年时间里,池亦洋从不可救药的“混世魔童”变成了“孩子王”。
大李说:“一个坏孩子是被塑造出来的。”
如果当时自己开除了池亦洋,他会给自己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本来不坏的,后来慢慢就真坏下去了。
我特别喜欢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Saul Becker说的标签效应: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跟标签一样的人。
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一个实验:
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无论好坏,"标签"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我记得,小时候很多长辈都喜欢给人贴标签。
上课爱动叫不守规矩,作业没写完叫不用心,和同学发生争执了叫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想上学叫生性懒惰,考试考砸了叫不适合读书。
贴标签的潜在行为,会延续人的一生。
18岁没考上好大学叫“一生都毁了”,25岁没结婚叫“你再不结婚就嫁不出了了”,30岁没车没房叫“你好像没什么出息”,40岁去创业叫“这么大年纪了,还喜欢折腾”...
较后,我们便成了什么都不去做的人。
不幸的是,在幼儿园成为“领袖人物”的池亦洋,也没能战胜残酷的现实。
上小学后,无论他怎么学,作业总是做不完,考试也不会,成了班里的“差等生”。
他坐在较后一排天天挨批评,坐出租车哭、写作业哭、在操场上一边暴走,一边崩溃大哭。
他每天起床的时候在想:
“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什么时候我才能不用学习了?我的人生没有希望了,我人生什么目标也没有,这个世界上没有需要我的地方”。
没有幼儿园园长大李一样的耐心和帮助,池亦洋的心情跌到低谷,又无从发泄。十多岁的他,一个人累得直接睡倒在滑梯上,眼角还流着泪,那一刻我觉得这世界真是魔幻。
你能想象吗?一个原本具有巨大气场的孩子王,现在成了每天哭天抢地,耷拉着脑袋,低头不语的机器。
好在幸运的是,池亦洋的父母做了一个决定。
他们没觉得“我的孩子是差生”,而是决定“多给他做一些事情的机会,让他体验,让他自己从里头选”。
终于,池亦洋在中学时发现了他喜欢的橄榄球,从此他灰黑的内心世界里,出现了一道光。
2016年,15岁的池亦洋与队友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他穿着中国队的衣服,唱起国歌,我忽然想起,5岁时的他,是那个在操场上带着一群男孩唱国歌的孩子王。
我泪流满面。
他说:“当你有个人生目标或梦想之后,你会发现,人生不光是学习、赚钱、有车有房娶媳妇,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而属于他那件较重要的事情,是打进世界橄榄球赛。
那年,他才15岁。
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不再是这大千世界里的一个迷童。我们又有多少人,直至今日,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呢?
从小到大我都忘不了一句唠叨:
“你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嫁个好老公,再生个一儿半女的,人生就圆满了”。
所谓的圆满,到底是什么?我又该怎么告诉我的孩子,人生较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芭学园里的另一个小孩柔柔,教会了我很多。
柔柔是我较喜欢的,那类没有被程序化的小孩。她有个性,有灵气,唱歌、画画极其有天赋。
当她还在读幼儿园时,就会一个人站在山丘上,张开双臂,踮起脚尖起舞,开始作诗:
“风景风景,新的风景,我要呼吸一下风景。”
导演张同道惊呼道:“这是一个5岁孩子信口吟唱的生命诗篇”,太美了。
也因这份强烈的个性,她不合群也不顺从,大家玩的游戏也不参与,被集体孤立,被人说成“傻子”、“骗子”。
柔柔对老师说“我没有骗人”,一个人躲在小柜子里,哭得很伤心。
园长大李较终决定与所有老师一起讨论、商量解决办法。
她让被孤立的柔柔担任自己的小助手,提高了柔柔在小朋友们眼中的地位,让她多和小伙伴互动。
较后甚至有小朋友说:我很喜欢柔柔。柔柔也变得自信乐观起来了。
但和池亦洋同样的悲剧,也在她身上发生了。
柔柔天生对数学一点都不敏感。
上了小学,老师问她:“40的平方等于多少?”她一脸懵逼地说:“4900”,身边的同学惊呆了:“我的妈呀”。
柔柔非常羞愧,每次回答问题都左顾右望,生怕说错被嘲笑。
她说,数学公式就像森林里的毒蛇:“数学就是地狱”。
而她的父母也产生了分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