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你走了,我用余生想你” 长辈的爱情故事

01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家乡小城开了*家汉堡店,我要爷爷带我去吃。爷爷给我买了一个7元多的汉堡,自己却在路上买了1元一个的花卷。后来,爷爷带着奶奶和我又去了那个汉堡店,当时60多岁的爷爷对奶奶说:“佳佳较近带我吃了一个好吃的,走,我带你去吃。”

“走,我带你去吃”成了我较羡慕的长辈爱情。


02
文革时,外婆被迫辍学回到家。以为学生生涯终止的她,应父母之命嫁给了外公,成为一名农家妇女。几年后,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她,看到恢复高考了,摁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切想回到学校,但考虑幼子和丈夫,实在不忍提出这个想法。

但细心的外公注意到了外婆的异常,拿着一只钢笔对她说:去吧,我等你回来。


03
必须说我爸跟我妈。

谈恋爱的时候,我爸夏天抱着冰好的西瓜挖碎成小块,冬天就抱着烤红薯,在我妈下班路上等她;

每次出差去上海,我爸一定惦记着给我妈买衣服,厚着脸皮求身材差不多的陌生人帮忙试穿才买回来,于是那些年我妈一直是单位里打扮较洋气的;

高三的一个冬天,我下了晚自习回家,发现家里没人,桌上留个纸条“我跟你妈出去看雪了,你自己洗洗睡”。

在他们的爱情里,我成了多余的那个,但这样好像也不错。毕竟,家长对孩子较好的教育,就是“爸爸和妈妈相爱”啊。


04
想说说我的高中物理老师。

老师高考成绩差北大几分,去了师范,毕业后虽然回来教书,但心里不服气,总想找机会再出去。

那时他二十出头,师母是他的后辈,老师很喜欢她。一次老师带队郊游,师母不幸出了车祸,老师日日去医院照顾她。师母也喜欢上了老师,后来就结婚了。

师母至今仍然不能生活自理,老师每天早上都给妻子梳头,在我们晚自习时,就推着她在学校里面走。

老师为了师母,放弃了外出闯荡的理想,守在这小片地方,一守就是二十多年。


05
我的爷爷奶奶几乎每天吵架,大家都以为他们合不来。可是奶奶瘫痪后,爷爷照顾了10年。

在爷爷突发脑溢血抢救回来后,他有一点老年痴呆,好多事都不记得了,走路也不利索。

但他记得奶奶要吃的药,记得自己要照顾奶奶,会慢慢扶着墙挪到奶奶的病床前,把药送到奶奶手里,骂骂咧咧地督促奶奶喝完。

 

06

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年在外地,几个月才可以回家一周。所以在我的印象里,爸妈的相处就是每天那通短短的没什么特别的电话。
我上高中的时候,爸爸终于调动工作回家。他和我妈依旧没什么特别,平平淡淡。直到有一天爸爸喝醉了,赖在我的房间不走,讲着一堆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妈妈来喊他睡觉,他突然一愣,接着对我说:“丫头,爸爸到现在,养孩子养父母好好工作自问谁都不欠,但是爸爸欠你妈妈的,欠了太久太多。”


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扭头看向我妈的时候,发现她站在那里哭了起来。
我的父母都不善言语,他们之间的爱情比别人少了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却各自在不同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他们的家与爱情,一个不言辛苦和想念,一个不言愧疚和感动,却全都明白清楚的知道对方的付出。
可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我不觉得平淡有何不好,也从未觉得距离是多么不可战胜的猛兽,反而对感情多了一份耐心和坚持。

 

 07

爷爷奶奶当年是包办婚姻,但两人一起从1947年走到2018年。
奶奶当年是落败的大户人家的女儿,没读过书也不识字,爷爷是教书先生。晚年他把奶奶常说的有趣又有哲理的话整理成册,还教会了她写字。
前几年我们一起出去玩,到山顶拍照留念时发现爷爷不见了,过了一会儿,他颤颤巍巍地回来,手里捧着一束野花,原来是因为奶奶在车上随口说了一句“路边的花儿真好看”。我永远记得,阳光下,年近90的爷爷笑得像个孩子。

 

 08

我是95后,那时候实行计划生育。我妈是县里的医务人员,在生了哥哥的情况下再生下我就面临着罚款、下岗。为了留下我,又保住我妈的工作,爸妈选择假离婚。
之后的二十多年,他们都拿着那张离婚证生活在一起,共同经历大起大落。好的时候,我们家开着药店、米铺、网吧等等,坏的时候,我爸破产,天天闷在家里打游戏,全家靠着我妈的工资勉强支撑。
这种关系对于我妈和我爸来说其实都没有保障。他们如果真的想离开对方,另一方可能除了两个孩子和半辈子付出,什么都不剩。但他们好像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些,彼此之间一直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深度信任。
今年暑假回家,我看到他们的房间里有了一本新的结婚证。日期就是较近。

 

 09

奶奶一直说爷爷抠门。直到奶奶去世以后,爷爷常给我钱,我不要,爷爷才说:我比你奶奶大八岁,我一直觉得我会比她先走,我得给她存够以后生活的钱。现在你奶奶已经走了,这些钱我也花不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