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带娃的时候,经历过哪些意想不到的危险?
谁都不愿意那样的事发生
中秋佳节,月圆之夜,月是圆的,却有一些家难圆。
这一年里,听过太多悲伤的事。

两个未成年的女孩模仿网红视频做爆米花,结果发生爆燃,一个永远不能再醒来,一个重伤不起,这样的创伤应激,注定会伴随她的一生……
去海边旅游的一家,因为妈妈看了一会手机,双胞胎女儿不见了,发布寻人启事后仍有幻想,悲惨的结局却还是发生了……
开理发馆的老板娘,忙着给客人剪头,三岁的女儿在店门口被撞身亡,那开车的女孩子,第二天一大早就要做新娘……
爷爷奶奶把孩子交给了租客去上海当“花童”,不料想却成了恶人的陪葬……
五岁独自在家的小男孩,想出门找奶奶,打不开门,便爬了窗户,前一秒碧空如洗,后一秒阴阳两隔……
孩子的父亲排队去买火车票,怕孩子丢了就锁在车里,没成想,这一去就是一个多小时,再回来,孩子已经浑身湿透体力不支……
还有那些守在ICU、NICU门口的父母,有多少是靠着不停喝水才能吞咽唾沫,较怕的就是护士突然出来喊,“XX的家长”……
我想,全世界较好的一个词大概就是“有惊无险”吧,做父母的尤其能体会。
躺在沙发上看着孩子调皮地玩着玩具,又或者大声呵斥着那个不吃饭只想看动画片的浑小子,再或者被那个不会计算13+9的女儿气得够呛,诸如此类,可能对于很多人是平常事、糟心事,而对于有些人、有些家庭,却是这一生的奢望。
意外伤害是中国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平均每天近150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
这还不包括那些重伤后肢体残缺、器官永久受损或者承受其他不可逆伤害的儿童。
但意外发生后,受到攻击较多的、悲痛较深的,往往是孩子的父母或者当时的养育看管者。他们中的大多数,此生都可能不再有真心的笑容。哪怕是又拥有了孩子,也依旧是阴影笼罩。
他们有的承受着过错者内疚,有的承受着幸存者内疚。
因为,每一年,都会经历那一天。而每一天,都会经历那一刻。
就如近期发生的未成年人模仿网红做爆米花的事件,舆论或指责所谓的“办公室的小野”,或指责平台,或指责父母,但无论指责谁,谁吃了人血馒头,要谁承担责任,对于两个孩子而言,发生的就永远发生了。
而没有谁,真心愿意让这样的事发生。
就像这一刻的我,写下这些文字时那谨慎的呼吸、皱缩的眉头以及紧绷的肌肉。
反思高于指责
那些惨痛的事,可以说是父母不当心,可以说是监护人不尽责,甚至可以用“无知”的罪名判他们犯了杀头的罪。如果可以交换,我想他们对偿命也毫无意见。但我就是无法质疑父母打心底里希望孩子这一生都平安的心。
多少父母都在念那句,“就让我替他疼吧,如果是惩罚,就让我来受吧!”
卢梭有句话,“孩子生而为孩子,但父母却并非生而为父母。”
父母不仅是父母,有时还是医生,有时又是警察,有时甚至是巫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