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感基因与善意偏见
易感基因
携带易感基因+童年创伤=高攻击性
每次发生暴力案件时,总会有一些对施暴者童年悲惨经历的报道。有人将他们的危害行为归因于童年创伤,有人却认为很多人都有童年创伤,但大部分人并不会危害他人。为什么人会表现出差异呢?
一篇今年9月发表的文章指出,相比曾经单方面关注儿时挫折的理论,现在更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攻击性不仅仅由环境因素或基因单方面决定,而是由环境因素与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携带某种“风险”或者“易感”基因的个体更加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或行为问题。
其中较受关注的基因有三个:MAOA(单胺氧化酶A)、COMT(儿茶酚氧位甲基转运酶)和5-HTT(五羟色胺转运体)。研究者认为,这些基因与童年期虐待在攻击或反社会行为中存在交互影响:同样是经历了童年期虐待,携带MAOA低活性等位基因的个体比MAOA高活性基因携带者更容易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或许在未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出生前的基因分析,得知小婴儿的易感风险,提前对其家庭环境进行干预治疗啦。

「善意偏见」蜜糖裹砒霜,善意的女性偏见也不行?
相信你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赞美女性的文章,它们或尊敬“背后默默付出的妻子”、或喜爱“软萌可爱善解人意的女票”、或赞美“柔弱但坚强的母亲”,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抒发着对身边女性的爱护。怀着对女性的善意,这些文章的评论区往往温暖且平和。 很少有人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指出,一味的只表扬对女性情感道德层面的某些特征,实际上暗藏着的是对女性能力层面特征的贬低。
善意性别偏见是指一类主观情感上爱护女性,但是将她们限制在传统性别角色定位上的态度。持有者对女性赋予“美好而柔弱”的刻板形象,并对符合这些角色规范的女性给予积极评价,其本质是通过奖励符合男性需求的女性来巩固性别不平等。相比敌意性别偏见,善意性别偏见因表面上的主观好意和帮助保护行为难以被识别为偏见,更容易为女性接受,即使被识别为偏见了,也难以反对。于是,女性的表现能力和对自己的认知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制度正当化理论认为,表达善意行为是社会高级阶层对低级阶层实施统治的一种策略,因为这样会使得后者更容易接纳自己的弱势地位,甚至自发维护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善意性别偏见伴随的关爱保护会提高女性对自我社会身份地位的认同度、对社会公平的认可度、生活满意度和亲密关系的稳定度,尽管其代价是在社会权利中的被动地位。如果女性无法认识到善意性别偏见在群体层面的消极影响,只关注表面上和个人水平的好处,就会成为它的追随者甚至是维护者。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当更多人都只夸奖妆容精致的小姐姐好看,更少关注男性的妆容时,女性自然会面临比男性更高的外貌压力。“女生要会打扮”的刻板印象无形中引导更多女孩关注自己的外貌。而因打扮好看获得他人青睐的女性,也更愿意通过写知乎、表现自我等方式维护这种刻板印象。换句话说,女性的“物化”属性在被暗暗地加强了。
善意的性别偏见有利有弊,你怎么看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