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孩子需要游戏和自由(2)

面对真相

 

   那么,儿童如何从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中获益呢?较重要的一点可能是,玩耍能让我们获得较强的社交技能。

   佩莱格里尼说:“你可以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你无法因此变成社交强人,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会变得越来越强。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们逐渐会知道哪些东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无法接受的。”他们会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并进行角色轮换——不能总要求扮演仙女、皇后等正面角色,才能与同伴长期保持良好的关系,否则很快就会失去玩伴。

   佩莱格里尼解释说,“孩子们想继续玩下去,所以愿意退让一步”来满足别人的要求。孩子们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会像遇到数学难题那样轻易放弃——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和谈判技能。

   保持良好的氛围还需要一定的交流技巧——这也许是较重要的社交技能了。从这一点来说,与同伴玩耍就显得极为重要。

   研究显示,儿童与同龄人玩耍时使用的语言,比与成年人玩耍时更复杂。佩莱格里尼认为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如果孩子们必须要提及眼前不存在的事物,那么他们就得用一些复杂的语言,以伙伴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当儿童将一个虚构的圆锥形物体递给同伴,并问:“香草还是巧克力?”同伴将很难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他必须提供场景线索:“你想要香草冰淇淋还是巧克力冰淇淋?”成年人却不同,他们能自动填补缺少的信息——对于孩子而言,事情就变简单了。

   如果玩耍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能尽情玩耍就会阻碍社交能力的提高——这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

   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的高瞻教育研究基金会曾针对贫困儿童和成绩较差的儿童进行了一项研究。1997年,基金会的科学家在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相比那些始终有老师教导、孩子不能自由玩耍的幼儿园,以自由玩耍为主导内容的幼儿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数据显示,到23岁时,曾就读于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中,超过1/3的人都犯过重罪,而曾在玩耍型幼儿园学习的孩子,只有不到1/10的人犯过重罪。此外,玩耍型幼儿园的孩子成年后,只有不到7%的人有过被停职的经历,而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长大后,1/4以上的人都被停过职。

   动物研究认为,如果剥夺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他们长大后社交能力可能较差。

   1999年,《行为大脑研究》(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大鼠较爱玩耍的发育阶段 (出生后4~5周),将它们隔离,此后再与其他大鼠相遇时,它们的活跃程度明显不如未曾隔离过的大鼠。

   2002年,《发育心理生物学》(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雄性大鼠幼年时曾被隔离,当遭到强势雄性大鼠的不断攻击时,它们不会像正常大鼠那样躲避。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它们被剥夺了玩耍的权利,还是与社会隔离?

   另一项研究显示,玩耍能够促进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学习有关的高级脑区的发育。

2003年,科学家发表报告称,玩耍打闹能够促使这些脑区释放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一种促进神经生成的蛋白质。在3天半的时间内,研究人员让对照组的13只大鼠与同伴自由玩耍;与此同时,他们将另外14只大鼠隔离起来。研究人员观察两组大鼠的大脑发现,在对照组大鼠的大脑皮层、海马区、杏仁核和脑桥(pons)中,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明显高于隔离组大鼠。参与此项研究的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雅克·潘克赛普(Jaak Panksepp)表示:“我认为,玩耍是让高级脑区对社交活动作出正确反应的主要机制。”

 

释放压力

 

   研究显示,玩耍对儿童的情绪健康也起着关键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玩耍能帮助他们顺利摆脱焦虑和压力的困扰。

   1984年,《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刊登了这样一篇报告:研究人员通过观察74名三四岁儿童*天去幼儿园上学时的表现,比如是否会央求父母留下、手掌出了多少汗等,来评估他们的焦虑程度。研究人员把孩子分为焦虑型和非焦虑型,将他们随机分成四组。一半孩子会进入一个装满玩具的房间,他们可以独自或与同伴一起玩耍15分钟;其余的孩子只能单独或与同伴坐在一张小桌前,听老师讲故事,时间同样是15分钟。随后,研究人员又重新评估了孩子们的焦虑程度。此前被认为是焦虑型的孩子,玩了15分钟玩具后,焦虑情绪的缓解程度是听故事的孩子的两倍(当然,非焦虑型孩子就更不会焦虑了)。有趣的是,相比那些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孩子,独自玩耍的小孩的情绪更为平静。

   研究人员推测,孩子独自一人时,很容易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玩耍方式,这可以使他们产生更多幻想,利于他们应对当前困境。

动物研究也证实,玩耍有助于缓解压力——神经科学上,该现象叫做“社会缓冲效应”。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