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游戏的童年”,因为自由自在的玩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创造力,让他们更聪明,还能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并且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应对挫折、克服困难。
当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玩耍正从越来越多的孩子的童年中缺席,而孩子们可能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1966年8月1日,是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就任休斯敦贝勒医学院助理教授的*天。就在这一天,25岁的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爬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塔楼顶端,开枪射杀了46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工程学学生、从美国海军退役的神枪手会变成一个杀人狂。
布朗临危受命,作为精神病顾问医生参与调查这起重大枪击案件。不久后,他又作了一项小规模的初步研究,采访了得克萨斯州26名谋杀犯。布朗发现,包括惠特曼在内,绝大多数杀人犯都有两个共同点:来自于暴力家庭、童年时从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
查尔斯·惠特曼和他作案的塔楼
当时,布朗并不清楚在上述两个因素中,哪一个更可能让孩子变成杀人犯。此后42年中,他又采访了6,000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
科学家口中的“自由玩耍”(Free play),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至关重要。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证实了玩耍的益处以及它在进化上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讲,玩耍能让动物(包括人类)学会某些技能,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即便成年后,人们仍会受益于幼年时的自由玩耍。不过,如果童年时“没有玩够”,孩子会受到多大伤害?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各执己见。毕竟,在过去,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嬉戏玩耍,而如今,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玩耍的快乐。
2005年,《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上的一篇报道表明:
从1981年到1997年,儿童自由玩耍的时间缩短了1/4。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大学,父母牺牲了孩子的游戏时间,给他们安排了很多课外活动——从幼儿园开始。然而,正是随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让孩子更具创造力和协调能力。
很多研究都支持布朗的观点: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幼年时“没有玩够”,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布朗和一些心理学家担心,不让孩子自由玩耍可能导致他们不开心、过于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差。布朗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尽情玩耍,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玩耍同样有助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当动物玩耍时,它们的肢体语言表明,任何轻咬和摔倒的动作都是善意的、闹着玩儿的。同样地,玩耍也可以教导孩子更好地与人交流。
早在1961年,人们就开始担心,童年时没有尽情玩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年,“国际游乐协会”在丹麦落成,旨在保护儿童拥有自由玩耍的权利,并向全社会宣传自由玩耍的重要性。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更多非营利机构在全球建立,自由玩耍的重要性受到更广泛关注。这些组织呼吁人们重视玩耍的价值,强调对不能尽情玩耍的担忧。
这些机构包括:美国童年联盟玩耍研究协会以及布朗在加利福尼亚卡梅尔瓦利建立的美国国家玩耍研究院等。
自由较重要
现在,孩子们经常要踢足球、玩拼字游戏,科学家为什么还要担心,这些游戏以及其他组织性强、规则完善的游戏会吞噬自由玩耍的时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安东尼·D·佩莱格里尼认为:
有规则的游戏当然很有趣,能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增强他们的集体凝聚力,是获取各种经验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游戏事先设定了规则,人们必须遵守,而玩耍没有规则,因而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创造性反应”。这种创造性很重要,因为与遵守既定规则相比,它能给发育中的大脑带来更多挑战。在自由玩耍中,孩子们会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尝试新的活动和角色。
自由玩耍是由孩子发起并不断创新的。玩耍可能会涉及幻想,如假扮医生或公主,玩过家家;也可能会假装打架(主要是男孩子),几个孩子抱在一起扭打、翻滚,并且要不断变换角色,这样谁都不会总是赢家或输家。自由玩耍跟动物王国中的玩耍极为相似,这也说明玩耍有着重要的进化基础。
《动物玩耍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戈登·M·布格哈特花了18年的时间,对动物进行了仔细观察,进而给玩耍作了定义
重复的(动物触碰一下某个新奇物体不能算作是玩耍)、自愿的、在轻松的情境下产生的行为。无论是动物还是孩童,在没有吃饱或者倍感压力的状态下,都不会有心情去玩耍。较关键的一点是,玩耍并没有什么显著功能,也就是说,玩耍本身没有明确目的。角色扮演也是一种“自由玩耍”——这种没有组织、富有想象的玩耍对于正在发育的大脑既是一种乐趣,也较具挑战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