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这件事上,我们有必要达成这些共识?
(接上篇...)
在有了一定的性知识以后,我们便可以加深孩子对性自主权的意识。
这其中包含两方面,维护自己的性自主权和尊重他人的性自主权。
前文提到过,性自主权便是个人在性相关的判断上,可以自主选择。
不同于生理性别(男/女),社会性别有着更多的可能。
生理性别是两个选项,社会性别则是一个光谱,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尽管年轻人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但是对于女性依旧有着很多的不宽容。
在谷雨数据发布的《2019中国年轻人性现状报告》中,13.5%的男性表示对另一半的性经历非常介意,21%表示比较介意。而表示不介意的女生更是接近一半。
我:可你也不止三个了,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你的另一半?
女人追求性,似乎就是一种罪恶、羞耻、堕落——这种偏见镶嵌在多数人的思维中。
只要你做的决定,遵从了自己的意愿,也不影响他人,就足够了。
维护个人性自主权的同时,我们更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性自主权。
许多的性侵,包括在亲密关系中的性侵,都是施暴者,无视了受害者的“不”。
什么“欲拒还迎“、“她同意了”、”害羞“、”放不开“,都只是施暴者的误解。
在这样的误解下,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大言不惭的施暴者。
否认自己的恶行、推卸自己的责任、甚至污蔑受害者......
一位普通的女大学生控告该校的明星球员,对她实行了性侵。
但由于该球员能给学校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并没有即刻处理。
该球员的粉丝更不愿意相信女学生的说辞,对她恶言相对。
当事人强忍着眼泪,答道:“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是我?”
不尊重女性的性自主权,还体现在了两性间的从属关系。
今年三月,因为外国人永居条例衍生出来的,关于“中国女孩到底属不属于中国男孩”的讨论,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尽管,这番言论的背后潜藏着历史因素,但这不能成为这种从属关系存在的借口。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意识到性自主权的存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何为尊重。
因此,家长要学会察觉孩子的意愿,同时尊重孩子的意愿。
就像在抱孩子之前,不妨多问一句,“让妈妈/爸爸,抱一抱,可以吗?“
这也是一次性教育。
写在最后:
近年来,国内外都发生了不少情节严重的性侵案:
2012年,印度的“黑公交轮奸案”,女子被轮奸,最后虐待致死;
2017年,美国的#MeToo Movement,席卷全球,受害者们说出了积压已久的伤痛;
2018年,中国的顺风车杀人案,女乘客被强奸后杀害;
2020年3月,韩国N号房事件曝出,最小年纪的受害者仅为11岁。
4月9日,国内上市公司高管性侵养女事件引发热议。从2016年起,受害者遭遇了多次性侵。
然而除了一些法案的修改,性教育的推行却仍处于停滞状态。
2017年,教育部曾在学校推行过《珍爱生命—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但因为有家长投诉,该书对于生殖器的描述过于直白,而被召回。
还有近年多起儿童性侵案曝光后,防性侵教育成了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然而,性教育不应该只是在恶性事件发生时才被提起。
它不能只被当成一次性的学习,而应该是每个人需要不断学习的生命课题。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总有要学习的部分,家长、孩子、老师、社会都不该逃避。
而在这不断的学习中,我们要逐渐学会把握自己和尊重他人的性自主权。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明白,性的好坏其实是由个人决定的。
而作为养育者或教育者的大人们,要提醒孩子的,不是性有多邪恶,而是在性面前要如何选择。
清除禽兽,只是治标不治本。
真想给孩子、给女性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我们就应该从不“培养”禽兽开始!
从认真对待“性”开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