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为什么有些人好像永远无法对自己满意?(1)

后台收到这样一则留言:
 
“我母胎solo,挺想脱单的,但别人都看不上我。也难怪,毕竟连我自己都看不上我自己,要成绩没成绩,要长相没长相,没钱,也没什么才华。
 
我的咨询师告诉我,要学会爱自己,可我就是做不到。我看不出自己哪里值得被爱。KY小姐姐,我是注孤生了吗?”
 
读到这份留言,我留意到,这位粉丝对自己有非常多的不满、攻击和负面评判。其实,Ta内心中这种深深存在的、对自己的不满,反而是Ta难以脱单、人际交往遇到困难的原因。
 
仔细想想,生活中对自己经常感到不满、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似乎并不少见。Ta们还可能有这样一些“习惯”(Matthews, 2014;Noormega, 2017):
 
  • 总是把目标设得很低,甚至主动放弃追求那些更大更好的目标,即便自己其实是渴望实现它们的。
  • 习惯以负面的方式来激励自己,好像只有苛责自己、批判自己,才能有改变的动力。
  • 容易把他人的看法当作对自己的指责,总觉得别人的话在针对自己。
  • 很难原谅自己的错误或失败,总是纠结于过去的遗憾,对于那些“不应该”耿耿于怀。
  • 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活在对他人的羡慕或嫉妒中,觉得“别人什么都比我好”。
  • 对来自他人的欣赏感到尴尬和不知所措,总觉得别人之所以肯定自己,只是出于礼貌或好心。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多个上述“习惯”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对自我的厌恶已经在悄悄地影响着你了。
 
 
01.
自我厌恶(Self-loathing),
是一种对“我不够好”的主观认定
 
自我厌恶,指的是一个人从根本上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不好的或至少是不够好的,因而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那些好的东西或好的关系(White, 2013)。
 
之所以强调“根本上”,是因为对于自我厌恶的人来说,即便他人拿出证据证明Ta们“真的很不错”,Ta们也仍然会坚持认为自己不好。这是一种绝对主观的认定
 
Ta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内心深处仿佛存在着一个尖锐、苛刻的批评者,不断地向自己提出切中要害的质疑、贬低,甚至是羞辱。
 
*自我厌恶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正如前文所说,这种对自我的厌恶会阻止人们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而这也剥夺了人们在实现目标之后本该有的满足感、成就感及自尊感(Matthews, 2014)。
 
除此以外,自我厌恶还会为人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尽管渴望被爱,自我厌恶的人其实是害怕开始一段关系的,Ta们并不认为会有人真心实意地爱和关心自己;即便有人表现出善意,Ta们也会认为:对方只是被Ta们的表象“欺骗了”,一旦深入交往,对方就会发现Ta们一无是处,不会再继续爱Ta们(White, 2011)。
  
Ta们也更倾向于留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里。对方的贬低或伤害,都会给Ta们一种熟悉的安全感——Ta们认为,这样的自己只配得上一段不够好的关系。
 
相反,那些真心善待Ta们的人,却会让Ta们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厌烦。因为对自我厌恶的人的来说,善意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挑战。
 
人们通常害怕“被指责”,是因为它挑战了人们对自己积极的认知。但对自我厌恶的人来说,“被表扬”、“被肯定”才构成了这样的挑战,是极具威胁性的(Karson, 2015)。
 
不仅如此,Ta们在关系中也更容易过度付出、很少索取。这样做的动机是一种补偿,或是内疚引发的自我惩罚。
 
Ta们可能认为,对方和这个不够好的自己交往,是一种“吃亏”或“委屈”,并因此感到内疚,于是想以更多的付出和更少的索取来补偿对方、惩罚自己。
 
 
 
02.
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入自我厌恶?
 
1. “缺乏满足感”的家庭环境。
 
我们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就是原生家庭环境。的确,如果父母总是苛责孩子的言行,孩子就容易陷入自我厌恶。
 
尤其是,当父母表达批评的方式不够恰当,而孩子又尚未有能力区分“对言行的批评”和“对人的指责”时,便会习得“都是因为我不好”,“我一无是处”的思维模式。
 
而为了获得力量感,也为了迎合父母,孩子也会选择认同严厉的父母,内化他们的声音,逐渐地变得自我挑剔,对自己感到不满和厌恶。
 
不过有时,父母并未对孩子过分苛刻,但孩子也仍然在成年后感到了自我厌恶。这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父母缺乏对孩子正面的肯定和鼓励,或是父母很少在孩子面前表达正面的情感。此时,幼小的孩子很可能会将这种情形解读为“我的存在,并不能给父母带来满足感,我无法让父母满意,我是不够好的”。
 
第二种情况是,父母本身正在经历着他们自己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疲于应对各方面的压力,这可能使得整个家庭充斥着紧张和焦虑。有些孩子会敏锐地捕捉到家庭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的负担/烦恼”(Freedenthal, 2013)。
 
而以上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缺乏对自己和对他人/环境“感到满意”的能力,从而更可能陷入到对自我的不满和厌恶之中。
 
 
2. 逃避对外部世界的失望与无能为力。
 
自我厌恶给人们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而人们却仍然深陷其中,也是因为人们从中也获得了某些积极感受。
 
当面对得不到的目标、不幸福的亲密关系、孤独的处境、挫折或打击时,人们在自我厌恶中反而能获得一种虚假的“希望感”和“力量感”,那就是“当我变得更好,一切也都会好起来的”。
 
换句话说,Ta们通过对自我的厌恶,逃避了人生中必须要面对的失望和遗憾——而真相是,即便我们变得更好,有些事情就是不会好的。但这没关系。
 
这样看来,自我厌恶者是十分矛盾的。Ta们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好、厌恶自己,而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接受,自己对于有些事情其实是无能为力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