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精力工作、游戏玩腻了,找不到对生活的兴
“他并没有在生活之中,他使自己远离生活,使得生命和人类的活动以及体验在他看起来是那么荒谬和微不足道。”
“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这种心态已经伴随我好久了。
觉得生活真的好没有意思啊。也一直在尝试寻找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觉得都好无趣,根本不知道干什么了。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每天都是这样。没精力学习,游戏玩腻了,也不想认识什么新的人。我这样是不是没救了?”
感觉生活“没意思”、对生活失去兴趣,有多少人也面临相似的困扰呢?
我们在粉丝群中发起了一项关于“生活兴趣”的小调查。注:本次调查使用的随机样本来自粉丝群体,若以此数据推论其他群体的情况,可能出现偏差。
调查结果令人喜忧参半:虽然有59.33%的被访表示对生活充满兴趣或比较有兴趣,但仍有17.79%的被访明确表示对生活没兴趣。
生活兴趣指的究竟是什么?人们对生活兴趣有哪些误解?我们又该如何建立对生活的兴趣呢?
心理学家Paul J. Silvia把兴趣称为“知识型的情绪(knowledge emotion)”。
所谓“知识型的情绪”,和我们熟知的喜怒哀乐不一样,指的是能引发我们对“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绪。比如,困惑、惊奇、敬畏都属于知识型的情绪,他们都指引人们去知道更多。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促进我们学习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兴趣也可以平衡人们对不确定性的负面感受(Kashdan,2004)。
比如一个人失业在家,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害怕再次失败。但如果ta能对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产生兴趣,这种兴趣感会让ta产生对未来的好奇,而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感受。
*对于生活兴趣,人们有一些常见的误解,阻碍了他们培养出兴趣。
误解1: “不需要做什么,我就可以对某件事物一直感兴趣。”
很多人可能觉得兴趣是一劳永逸的,比如有人认为只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就能对工作一直保持兴趣,于是频繁换工作。
但现实是,日子久了,上班依然如上坟,兴趣又变成了煎熬。
一个人对事物的兴趣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三分钟热度”是常态,要对一件事物产生经久不衰的兴趣、始终觉得ta很有意思,需要我们首先投入经年累月的努力。(这一点会在后文详述)
这一点和很多人的认知不同:有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兴趣,都是通过怀着讨厌、忍受着没有兴趣却不得不投入的过程,才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的。
“怎么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的提问蕴含了对兴趣的一种内隐态度,即认为兴趣是固定存在的,只待你去发现。
然而,相信兴趣是待被发现(find)而不是发展(develop)的人,对生活的热情更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也更低(O'Keefe, et al., 2018)。他们走到一个事物面前,发现哦这个我不感兴趣,然后就走开了,因此他们在生活中的投入往往不够多元、相对单一。
从这两种迷思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生活缺乏兴趣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向外部世界去寻找兴趣,却没有从自己内部建立和发展兴趣。
一方面,我们没有做什么努力,只是在生活中寻觅看不见摸不着的兴趣,等待兴趣自己找上门来。另一方面,有时最初产生的兴趣就并非我们内心真正的愿望,而只不过是被他人沉浸在兴趣中的样子短暂地吸引了。
而想要真正觉得一些事情“很有意思”,产生反复做这件事都不会厌倦的状态,需要我们有“能力”足够充分地感受到这件事的美妙之处。产生兴趣也是需要具备与之具备的能力的:
比如逛美术馆,瞎逛和自拍的兴趣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而如果你曾经了解过这些作者、作品的故事,你才能更深入地品味它的“有意思”。
你觉得对生活无法建立起兴趣,可能是你对生活的审美能力不够。需要付出学习、努力,才能够建立起对生活更强的审美能力来。先苦后甜,一定程度上是生活兴趣的真相所在。
Silvia通过两个实验发现,事物要想引发我们的兴趣,需要具备两个前提:其一,我们有可能去看懂它、理解它——那些显然超过了我们当下的“审美”能力的事情,无论别人觉得多有意思,都无法打动我们。因此,“装逼”选择一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事情,作为自己的兴趣,在实际的体验中是不能给我们提供积极体验的。
其二,它需要具有新奇的复杂性(novelty–complexity),它不能是我们理解不了的,但也不能是一眼看透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可理解的复杂性,并且这种复杂是有新意的。
找到新奇的人、事、物是很容易的。一家新开的餐厅、一部刚上映的电影、新认识的朋友……一切未知都可能是新奇的。但新奇本身不足够让我们产生兴趣。大多时候,我们“拔完草“、看过电影、面完基,就没有然后了。
而想要真正发展兴趣,还需要我们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主动去创造复杂性:去细细品味好吃的菜,去研究菜品的品鉴,去记住和分析看过的电影,去和新朋友建立更深入的联结……
在创造、经历、理解复杂性的过程里,我们的兴趣才会真正被建立起来。与其说生活本身不够有趣,让我们觉得没劲,不如说是我们没有把日子过得有意思起来。
大多数人乐于接纳生活带来的好的一面,对于那些负面经验,ta们的态度是僵化而封闭的。对生活给予我们的东西,首先要保持灵活性和开放性——“可能这也可以,也许那也可以试试” ——这是把生活“过得有意思起来”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
我们的人格有一套指引自我去生活的想当然的结构,大多数人是活在这套“经验结构”中。有人无聊地活在那个符合自己经验的“舒适圈”里,无法产生兴趣。有人好不容易做了新的尝试,因为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放弃了兴趣。
真正的投入生活意味着我们有勇气去拥抱生活的每一种变化,允许自己体会新的经验。如此,你才有可能创造和体验更多新奇的复杂性,从而发展出兴趣。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