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丨《拉康 Lacan》精品导读课-阿兰·瓦尼埃讲座
我们通过与王润晨曦老师的共同努力,本次导读课在获得授权的同时,我们更是特别邀请到本书原作者阿兰·瓦尼埃先生现身此次精品导读课。
在翻译老师骆桂莲女士的陪同下,瓦尼埃先生在上周六的第二次导读课程中开展了主题为“分析的结束”的特别讲座,并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现摘录讲座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阿兰·瓦尼埃
精神分析家、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
法国第三大拉康派精神分析协会“分析空间”(Espace analytique)主席
巴黎第七大学荣誉教授,巴黎七大精神分析与医学社会研究中心CRPMS前主任、精神分析系科学委员会前主席
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教员
拉康派精神分析家、精神分析行知学派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拉康领域国际论坛中国分论坛成员
四川大学精神分析专业硕士,巴黎七大精神分析与跨学科研究硕士,巴黎七大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博士在读
8月22日晚,瓦尼埃先生、骆桂莲老师在巴黎进行连线
瓦尼埃先生:
在拉康看来,症状是面对彼者的欲望之迷的一种妥协……面对彼者欲望之谜,分析者会制作出症状,症状算是对彼者欲望之谜的一个回答。
因此,这也触及到分析者的身份,关于“自己是谁”这样一个本质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主体通过制作出症状来回答。这个地方涉及到双重缺失。主体不知道对于彼者来说,他是什么;而在彼者那里,他也给不出一个回答。但是主体并不愿意彼者缺失对于他所提出问题的回答,正因如此,人类制造了上帝,因为上帝是全知的。
8月22日晚,瓦尼埃先生、骆桂莲老师在巴黎进行连线
瓦尼埃先生:
假设知道的主体的掉落,意味着分析者终于接受,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分析家给不出回答。他对此接受,他也接受没有人是全知的……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拉康所谓的哀悼,即对于“我认为我对彼者来说能够是的客体位置”的哀悼。恰好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个新的东西出现——分析者自己享乐的独特性,分析者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同样的故事,没有两个同样的个人历史。
瓦尼埃先生:
弗洛伊德说,个人分析尽头的顽石,是男性对自己身上女性化的排斥。那么在拉康所说的分析结束的时候,这个男性一方面能够承担自己的男性性,另一方面可以接受自己身上女性化的部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可以部分地认同一个女性的位置,换句话说,他可以真正地去爱了,因为爱就意味着有缺失。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可能非常知道怎么去欲望,但怎么去爱对他来说可能是非常困难的。这也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分析是要把行动和满足的能力还给分析者,我们也可以把还给分析者的能力翻译为爱的能力和工作的能力。
在瓦尼埃先生的讲座之后,王润晨曦老师进行了精彩的课程讲解,涉及到对拉康及其主要思想的介绍,以及对光学图示和L图的详细解读。
✎
理性自我是我们想成为的那个形象,我们心中的理想形象;自我理想是我们所认同的位置,我们从这个位置出发去看自己,别人从那个位置观察我们。自我理想的维度是完全符号性的,它起到了指南的功能,我们已经注意到,它对于主体是一个坐标。它坐落在想象以外。正是自我理想这个位置调节了我们和彼者、和之后调整过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以图式指示出想象的调节是通过符号产生的,它以一种铰接(articulé)的方式安置了两界之间的这种联系。
✎
……也就是幼儿对于母亲想象世界的猜测。这里涉及的不是看和忍受被看到的东西的支配,而是寻求去看、去窥视既在那儿又不在那儿的东西。关系中所瞄准的是一些在那儿的被盖住的东西,目的是支撑诱惑,以便维持一些东西在那儿又不在那儿。
✎
为了使想象得到安置,为了主体能够承担这幅镜中的形象,需要一句来自大彼者的话。这些理想自我的形象的总和会成为作为想象机构的自我。这条和形象的链接既是欢欣愉快的,但也是让人焦虑的,因为这幅形象显现为完美的,标记着理想的维度。正是因为母亲说话,想象关系才得以确立。
非常期待王润晨曦老师在下次(8月29日,20:00—22:00)的课程中为我们阐述能指的问题,以及拉康理论中最难以理解的实在的部分!
巴黎七大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专业博士在读(指导教授:Stephane Thibierge)
巴黎七大精神分析专业硕士
Babillo中心(巴黎十八区儿童父母接待中心)的接待人员
现居巴黎,长期接受个人分析训练,分析家为Eric Laurent。同时长期从事不同分析家的督导翻译工作。曾在CMPP(医学-心理-教育中心)实习,长期接受ECF协会组织的临床版块(section clinique)的训练。
主要译作: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