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之间』第十三章 技巧中的治疗、关系6
四、包容者与被包容者
治疗者提供P.H.一个可以包容(contain)自己焦虑的架构。Bion(1962),一位英国的客体关系理论者,发展出在心理治疗与养育孩子时,包容者与被包容者的概念。在他的理论看来,婴儿常常被极端且未调节的情感所淹没,并且会在脸上或哭泣、喃喃自语时传达出来。藉由倾听与观看,照顾的双亲接纳这些感觉,调节他们、转变他们,赋予意义,然后反映给孩子。小孩们最后内化这些过程并且学习到包容自己的情绪。
早期,婴儿会不舒服地尖叫。听到小孩哭,父母会感到苦恼。如同他们接受了孩子的不舒服一样,他们觉得被迫要做些什么。由于父母比孩子更能调节情绪,父母常常会将苦恼转变成有益的行动,将小孩抱起来抚慰他,跟他说说话、摇摇他。“噢,噢,你怎么这么不高兴呢?”他们会轻声细语地说着,将痛苦转变成话语及同理的安抚。之后会看到,小孩对自己喃喃自语一段时间。
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里,学步儿童会大发脾气,踢东西,尖叫。父母可能会接纳小孩的愤怒,转变成话语后说道,“噢,你好生气!你很失望!”有时候,小孩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帮忙。他只是需要父母注意到他,让他平静下来。有时他可能会伤害自己或破坏东西。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必须把四处挥打的小朋友抱住,用他们的手臂确确实实的包容他以及他那些未调节的情感。就算父母是十分坚决地抱着,他或她的身体介入也远比小孩在地板上哭闹地翻滚的力量来得和缓许多。藉由这样,孩子就学会,“抱持住自己” (get hold orhimself)。父母不只包容孩子不悦的情绪;孩子也需要关心的人观看他们游戏,分享他们的快乐而且给予喜悦和称赞——对父母与孩子双方都是一种更令人喜悦的包容功能。
在心理治疗中,安静倾听、不被打断的时段,调节与关心的反应等等的治疗架构都提供了包容的功能,这是个人关系的一部分。治疗者可能有项主要的工作就是包容一些患者的情感。例如在患者暗示她会精神病发作而必须住院时,P.H.的精神科医师就必须体会她的焦虑。她是商场上的职业妇女并且了解医疗法律问题。她知道治疗者必须考虑是否要改变心理治疗的步骤。或许他会需要建议她住院,进行药物治疗,或是将治疗转变成给予建议与保证。治疗者接纳她的恐惧,包容她的焦虑,以对患者过去的了解来评估目前的状况,而且判断出认为自己不必像患者担心快要精神病发作一样地焦虑。相反地,他将她的苦恼与不安转化成相当长且具安慰的诠释,然后响应给她。
由于客体关系对边缘型疾患的治疗取向已发展出来,治疗者比较了解为何要包容和转化患者对于愤怒与无助的全坏感觉。
在晨间报告中,值班的精神科医师描述一位令人沮丧的患者。“她提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医师抱怨说,“不管我做什么评论或建议都没有用,什么也帮不上忙”。
精神科医师被患者过度要求的依赖所激怒,“我很想勒她的脖子”他说,“不过精神科医师应该表现出好的样子。”
精神科医师接受了患者的情绪。他必须包容他自己的挫折,反省其来源,赋予意义,然后回应给患者。幸运的是,他可以这么做且说道,“你一定对这么多问题觉得很挫折而且无助,你一定对我很失望,因为我的建议一点也帮不上忙。”当他做出同理的评论时,他的患者不再觉得那么孤独与不被了解。她似乎从她全坏、被抛弃的自体客体状态中转变了,因为她现在觉得她和一个了解她的人在一起。几分钟内,她可以计划如何渡过这个晚上,直到明天她可以找她的治疗者为止。值班医师因此可以回去休息了。
他运用了包容者与包容物的观念。他假设患者让他觉得无能为力,以便她明白地表达她是感觉到多么挫折和无助。这个过程藉由人际间投射认同而发生。患者想要摆脱掉自己不想要的感觉,因而如此表现来引起治疗者同样的感觉。他因此有机会包容这些感觉并且将它们转移成有意义且具安慰性的了解。这种介入不是一种人为的技巧,而是一种真诚的、个人的互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