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十三章 技巧中的治疗、关系7



五、抱持性环境与够好的母亲

 

包容者与包容物的观念类似Winnicott(1960)所提有关于抱持环境的观念。在Freud发现早期生活中口欲满足(oral gratification)有多么重要之后,许多精神分析师过度强调哺喂是人们出生后第一年最主要的母子互动。当Winnicott提出抱持性环境这名词,才提醒精神分析社群逐渐察觉到身体上的抱持在发展的共生阶段有多重要。

 

抱持会逐渐地演化。小孩很快就需要保有父母的注意力而不只是用双手抱着。父母看着小孩或是对小孩说话就已经足够了,而不一定要真正碰触到。在学龄时期,儿童已经能够知道母亲是晓得他在学校或是在朋友家里的。所谓“够好的母亲”如Winnicott(1953)先前所说的,提供了足够但是又不会太多的抱持。她既不忽略,也不会多过度干涉。

 

Winnicott强调抱持的程度与种类不一定要是完美的,要够好就可以了,此一强调质疑了亲子文献中完美主义的倾向。一般对理想父母的强调可能是来自于将孩子理想化的倾向。当父母要求自己不能犯错时,这会造成问题。这种理想化也会贬低了小孩。此种理想化意味着这小生命比实际上更没有能力去适应父母的需求与所犯的错误。在治疗者身上也会形成相似的倾向,也就是治疗者会试图成为一位完美的治疗师,因而会既高估又贬抑患者。事实上,患者通常只需要够好的治疗者。

 

客体关系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够好的母亲与够好的治疗者之间以及抱持性环境与治疗的抱持性功能之间的类比。虽然治疗者并没有在身体上抱持患者,他们会保持住自己对患者的注意力。治疗者或多或少会使自己的表现符合健谈、具同理心与实际的印象。够好的养育方式与够好的治疗互动的概念帮助治疗者改变了一些态度,使他们更有弹性一点而不致于完全放弃他们的技巧。

 

客体关系理论者并不鼓吹治疗者应该变成代理母亲。他们并不会试图在身体上去抱持患者、修补旧有的情绪伤痕或是以其它方式取代患者原来的父母。主要地,他们运用对发展的理解来提供一个治疗环境,引导患者更充分地运用从治疗中所得的洞察,然后由自然的成长过程中解脱出来。所以,个人关系形成了心理治疗的脉络。

------分隔线----------------------------